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估
张英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药物化学是高职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合成路线、理化性质及临床应用的关联,为后续从事药品生产、质量检测、临床药学服务等岗位奠定基础。然而,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 + 板书 /PPT 展示”为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课程内容涉及大量化学结构与反应机制,抽象难懂,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二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虽能记忆知识点,却无法将其应用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不符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
案例教学法以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案例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实现“做中学、学中用”,已在医学、护理等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本研究以某高职院校 2022 级药学专业两个班级为对象,开展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估,旨在探索适合高职药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对象与课程设置
选取某高职院校 2022 级药学专业两个平行班级为研究对象,其中“药学 1 班”(42 人)采用传统教学法,“药学 2 班”(40 人)采用案例教学法,两班级入学成绩、前期基础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课程选用《药物化学》(高职药学专业规划教材),教学时长为64 学时,其中理论48 学时、实践16 学时,主要覆盖“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心血管系统药物”等8 个章节。
(二)案例选取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需满足以下3 个原则:
1. 职业相关性:案例需贴合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临床用药等岗位实际,如“某药厂阿司匹林生产中杂质超标问题分析”“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化学机制与用药监护”。
2. 难度适配性:案例难度需符合高职学生认知水平,避免过于复杂的科研级问题,以“知识点覆盖+ 问题可解决”为目标,如“根据布洛芬的化学结构,分析其为何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且胃肠道副作用低于阿司匹林”。
3. 典型代表性:每个章节选取 1-2 个典型案例,覆盖章节核心知识点,如“心血管系统药物”章节选取“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用药方案调整的化学依据”案例,关联药物结构、作用靶点与临床应用。
(三)教学流程设计
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课前- 课中- 课后”三阶段,重构教学流程:
1. 课前准备(教师 + 学生):教师提前 1 周将案例(如“某医院头孢曲松钠与含钙溶液混合导致沉淀的事故分析”)及预习任务(头孢曲松钠的化学结构、配伍禁忌的化学原理)发布至学习平台;学生分组(每组5-6 人)查阅资料,初步梳理案例中的问题与知识点关联。
2. 课中实施(45 分钟/ 课时):
案例导入(5 分钟):教师简述案例背景,提出核心问题(如“沉淀产生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如何避免此类用药错误?”),激发学生兴趣。
分组讨论(15 分钟):各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结合“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稳定性”知识点分析问题。
成果展示(15 分钟):每组推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针对争议点(如“头孢曲松钠与钙的配位反应机制”)进行补充讲解,串联理论知识点。
总结升华(10 分钟):教师总结案例中的知识点应用逻辑,强调“药物化学知识→行业实际问题解决”的关联,如“通过药物结构分析,可预判配伍禁忌,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3. 课后拓展:布置与案例相关的实践任务,如“设计一份‘青霉素类药物用药前过敏风险评估’的操作流程”,强化知识应用能力。
(四)实践环节融合
在 16 学时实践课中,以案例驱动实验设计,如“基于‘对乙酰氨基酚片质量检测’案例,设计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杂质检查(对氨基酚检查)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理解药物化学性质与质量控制的关联,而非单纯操作仪器。
三、教学效果评估
(一)评估指标与方法
从“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学习态度”三个维度设计评估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
1. 知识掌握:以课程期末考核(闭卷,满分 100 分)为依据,对比两班级的及格率、平均分及高分段(80 分以上)人数占比。
2. 实践能力:以实践课操作评分(满分 100 分,涵盖实验设计、操作规范性、结果分析)为依据,对比两班级实践成绩差异。
3. 学习态度:课程结束后,向“药学2 班”发放调查问卷(共40 份,回收有效问卷40 份),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可度,问卷包含“提升学习兴趣”“增强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团队协作”等 5 个维度,采用“非常认可- 认可- 一般- 不认可”四级评分。
(二)评估结果
1. 知识掌握情况:传统教学班(药学1 班)及格率 71.4% (30/42),平均分 68.5 分,高分段占比 14.3% (6/42);案例教学班(药学 2 班)及格率94.9%(38/40),平均分82.3 分,高分段占比 45.0% (18/40),两班级差异显著(P<0.05)。
2. 实践能力情况:传统教学班实践平均分 70.2 分,案例教学班实践平均分88.4 分,案例教学班实践评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班( P<0.05 ),且案例教学班学生在“实验设计合理性”“结果分析深度”两项指标上表现突出。
3. 学习态度调查: 89.3% (35/40)的学生认可案例教学法“提升了学习药物化学的兴趣”, 85.0% (34/40)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行业问题的能力”, 77.5% (31/40)的学生表示“促进了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仅 2.5% (1/40)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效果一般”。
四、讨论与反思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 激发学习兴趣,降低认知难度:通过真实案例将抽象的化学结构、反应机制与行业场景结合,如“通过感冒药中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分析其解热作用机制”,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用途”,减少畏难情绪,主动参与学习。
2. 强化知识应用,对接职业需求:案例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如“分析某药厂盐酸普鲁卡因合成中副产物过多的原因”,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药物合成路线→杂质控制→质量标准”的逻辑链,符合药品生产、质量检测等岗位对“应用型能力”的要求。
3. 培养综合素养,提升职业竞争力:分组讨论与成果展示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逻辑分析与表达能力,而这些“软技能”是高职学生就业时的重要竞争力。
(二)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1. 案例库建设不足:目前案例多依赖教师收集的行业资料,缺乏系统、标准化的案例库,部分案例时效性不足(如未涵盖最新上市药物)。后续需联合药企、医院专家,共同开发“岗位导向型”案例库,更新案例内容。
2.学生参与度差异: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参与度较低,后续可采用“轮值发言人”“小组内分工(记录员、分析员、展示员)”等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
3. 教学时长分配:案例讨论与展示需占用较多时间,可能导致部分知识点讲解不深入。后续需优化教学节奏,提前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点预习,课堂聚焦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平衡“理论讲解”与“案例实践”的时长。
五、结论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可显著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应用能力与学习兴趣,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目标。后续需进一步完善案例库建设、优化教学流程,推动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及其他药学专业课程中的推广应用,为医药行业输送更多具备“理论基础+ 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