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家教家风认知调研与基层治理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樊超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沧州 062150

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教家风既是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源头,也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家庭文化的认识和继承,直接关乎其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的形成。将家教家风的认知与基层治理的实际操作相结合,能够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和文化内涵,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家教家风认知现状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价值观形成

家庭是人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在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对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的看法以及价值观会在无形中受到家长的引导和培养。传统的家教观念讲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而这些都是通过生活的点滴积累起来的;而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更加强调独立自主思维、创造精神和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既有着自己性格特征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态度、行为表现、期望标准直接塑造学生的价值取向。例如,权威型家庭教育模式可能引导学生遵从规则;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容易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社交参与精神。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造成学生在遭遇社会多种价值观时有着不同的认知途径,这种途径决定他们对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态度基础。

(二)学生对家风内涵的传承与认知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体系逐步成型的阶段,他们对于家风内涵的感知与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未来在社会上的行为及职业道德。学生普遍能感受到家风是家庭的精神财富,它包含着勤勉进取、诚信待人、尊师重道、自律自强等内涵。不同家庭因所处的社会背景而展现出独特的家风形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做出选择并加以内化。家风既表现在言语教育上,也蕴含在父辈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里,学生在模仿和比较中渐渐形成自己对家风的主观认识。校园环境与同伴群体的互动也推动着学生对家风的再理解、再创造,在集体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生常常会把家庭里养成的行为规范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中去。可见,学生对家风的理解和传承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社会文化再生产的过程。

(三)存在认知偏差

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家风的重要性,但是在认知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家风有着狭隘的认识,只将家风局限为表层的日常习惯或生活方式,而忽视了背后道德价值及社会意义,在面临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缺少相应的价值支持。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受到社会迅速变迁与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出现轻视甚至否定家风的现象,认为家风是传统约束,缺乏继承和发扬的意愿。由于家庭结构存在差异且教育机会分布不均,部分学生对于家风的认识出现片面化的情况,将家庭教育的个人体验推广为普遍法则,造成家风的整体性认识出现偏差。

二、基层治理实践路径

(一)家风主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基层治理实践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融合家风主题,做到学生在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家风归根结底包含家庭文化和社会规范的融合,如果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期间得到系统阐释,就能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深入理解者。具体来讲,教育工作者要把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用课程设置、主题讲座、案例研讨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家风建设是公共生活秩序和基层治理的精神根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家风故事的发掘和流传,联系典型事例带领学生感受家风对于个人品质塑造和社会信任建立的深远意义。思想政治教育需突出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家风与自身成长的关联,在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动践行这些理念,将家庭价值转化为社会义务,为基层治理提供文化支

撑。

(二)校地协同建设治理平台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认知的社会价值需通过实践环节转化,校地协同构建治理平台是实现转化的关键路径。院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要积极同社区、街道和乡镇这类基层组织形成紧密联系,塑造起兼具教育功能和治理功能的实践平台。这样的平台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运行机制的关键窗口,又是他们参与公共事务、提升责任意识的真实场所。在实际操作时,可设置家风文化工作坊、基层治理志愿服务队、社区调研小组等组织,引领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当中。地方基层组织则可以提供真实的治理案例和社会需求,学生在真实的服务过程中能够面对社会矛盾和治理问题,在具体的帮助过程中加深对家风价值的认识,拓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外延,让基层治理更有文化感召力和社会凝聚力。

(三)制度机制强化长期发展

在促进学生家风认知与基层治理相结合时,建设制度机制建设是保证长效发展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要在制度方面确立家风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常规安排,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奖惩机制挂钩,保证学生在价值养成上具备持续动力。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也要建立政策扶持与资源保障机制,给学生参加基层治理提供制度化的途径和发展空间,可以设置专门经费,建立志愿服务积分体系,创建多方协同评价准则等办法,促使学生长久参与社会治理活动。校地双方还要建立信息共享及成果反馈机制,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经验加以总结之后反馈到教育教学改革和治理模式创新之中,防止出现学生参与基层治理短期化、表面化的现象,让家风教育能够融入社会的运行逻辑当中,形成校地共建、持续开展的良好态势。制度机制的完善是保障教育成果能够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一环,也是促使治理实践走向深入和持久发展的一个关键方面。

三、结束语

总括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对家教家风的意识关联着自身品格形成和社会治理的价值根基,家庭在孩子精神发展中的作用最为核心,学校和社会环境应给予其落地实践的条件。未来应加强学校思政教育中的家风主题,拓宽校地合作关系平台,建立健全长期性的规则和制度系统,使得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将家风观念转化为社会责任和行为能力,助力青年全方位成长,为地方治理增添文化资本并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丽凤 . 传统家训文化育德机制在新时代高职德育中的运用[J]. 嘉应文学 , 2024, (20): 162-164.

[2] 袁娇 . “三苏”家风在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建构路径研究——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 (05): 95-99.

[3] 王波 . 家风家教对高职学生道德养成的作用探析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1, 34 (08): 91-92.

[4] 马慧 . 高职院校红色家风传承路径探析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 2021, (01): 212-214.

作者简介:樊超(1982—02),男,汉族, 河北省孟村县,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文文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河北省沧州市 2025 年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家教家风认知调研与基层治理实践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