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路径研究

作者

张萌 12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一、引言——问题意识与时代命题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西柏坡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原点,其中“两个务必”“赶考”“敢于斗争”等核心要义,不仅奠定了新中国政治文明的价值底座,也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要求“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高校“大思政课”仍面临三重困境:其一,红色资源碎片化嵌入教材,缺乏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贯通阐释;其二,现场教学流于“到此一游”,学生情感体验浅表;其三,课程评价仍以知识记忆为主,难以测量价值观内化程度。

西柏坡精神恰是破解上述困境的“金钥匙”。一方面,其内含的“自我革命”“人民至上”“斗争精神”等价值要素,能够直接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何为”的时代之问;另一方面,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等实物场域,为“大思政课”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式、项目式的教学场景。基于此,本文以河北省六所高校1100 名学生为样本,通过行动研究检验“内容重构—方法创新—场景拓展—评价改进”四维路径的实效性,以期为红色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二、研究现状与不足——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分析

(一)文献计量结果

以 CNKI 收录的 2013—2023 年间 247 篇“西柏坡精神 + 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6.2 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

1. 研究热点集中在“内涵阐释”“时代价值”“党史学习教育”三大簇群,节点中度均大于0.25,表明成果丰硕;

2.“路径”“方法”“评价”关键词节点小、连线稀疏,中心度不足 0.1,说明系统研究缺位;

3. 突现词“数字化”“大思政课”于2022 年首次出现,提示学界开始关注技术赋能,但尚处萌芽。

(二)研究不足的具体表现

1. 内容层面:现有教材对西柏坡精神的表述不足 200 字,且停留在 1949 年语境,未能贯通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共同富裕等鲜活实践。

2. 方法层面:案例报告多停留在“带领学生参观—教师现场讲解—学生写心得”三段式,缺任务驱动、缺情感升华、缺行为迁移。3. 评价层面:仍以笔试、心得体会为主,缺乏对价值观内化的动态追踪,导致“感动一小时,遗忘一辈子”的窘境。

三、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再阐释——基于“历史—现实—未来”三维坐标

(一)历史原点:西柏坡精神生成的三重逻辑

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948 年 9 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两个务必”,旨在以“自我革命”破解“历史周期率”2. 实践逻辑:解放区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后勤保障、七届二中全会战略部署,为精神生成提供了丰厚土壤。

3. 文化逻辑:太行山区域“自强不息、淳朴厚重”的地域性格,与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相互激荡,熔铸成独特的红色气质。

(二)现实指向:与新时代三大命题的对话

1. 与“全面从严治党”对话——“两个务必”为破解“四风”问题提供历史镜鉴。党的二十大后首轮中央巡视即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纳入政治监督清单。2. 与“中国式现代化”对话— “依靠群众”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方法论。北庄村2022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 万元,正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生动注脚。3. 与“青年成长”对话— “敢于斗争”为抵御“躺平”心态注入精神钙质。调研显示,68.5% 的受访学生认为“斗争精神”可有效缓解学业与就业焦虑。

(三)未来展望:走向世界的中国叙事

西柏坡时期“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辩证思维,为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中国方案。2023 年3 月,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以“现代化道路:政党的责任”为主题,西柏坡精神成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话语资源。

四、“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基于12 所高校问卷与访谈的混合诊断 七、需要注意和把握的问题

(一)问卷结果

课题组2025 年5 月向河北省12 所高校发放问卷24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878 份。

1. 内容维度: 61.5% 的学生认为思政课“与新时代十年变革联系紧密”;

2. 方法维度: 44.9% 的学生把现场教学等同于“春游”;

3. 评价维度: 74.2% 的学生认为“一纸心得体会”无法反映真实收获。

(二)访谈结果

对36 位思政课教师进行半结构访谈,归纳为三点:

. 资源碎片化——“想融入西柏坡精神,却苦于没有系

2. 技术门槛高— —“VR 设备动辄数十万元,普通教师难以负担”;

3. 评价无抓手——“价值观变化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感觉打分”

(三)困境归因

1. 供给侧:教材更新滞后、案例库缺失、师资培训不足;

2. 需求侧:Z 世代学生“短平快”阅读习惯与宏大叙事之间存在张力;3. 机制侧:校馆合作缺乏长效激励,教师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审未体现“大思政课”成果。

五、系统融入路径与具体措施——四维协同的行动方案

(一)内容重构:打造“1+3+N”模块化体系

1. 总论课《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教学要点:以 1949 年 3 月 23 日毛泽东“进京赶考”谈话原声导入,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论述,阐释“赶考”的时代新意。课堂任务: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历史赶考—现实赶考—未来赶考”的逻辑。

2. 专题课3 门(每门 4 学时)

①《两个务必与党的自我革命》:通过对比 1949 年毛泽东告诫“糖衣炮弹”与2022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设计“八项规定连连看”互动游戏,引导学生理解作风建设的连续性。

②《群众路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西柏坡时期“土地法大纲”制定过程为案例,模拟听证会,学生分角色扮演贫农、中农、地主、工作人员,体验民主协商程序,再对比新时代“村民议事会”制度。

③《敢于斗争与科技自立自强》:讲述“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引申到芯片、种业“卡脖子”难题,布置“如果我是 1949 年的科技工作者”角色写作任务。

3.“N”个微案例(各专业任选其二)

计算机学院——开发“西柏坡密码战”小程序,重现地下交通站加密通信;

旅游管理学院——设计“红色研学 + 乡村振兴”线路,测算游客容量与收益;

马克思主义学院——制作“西柏坡精神”系列短视频,抖音平台点击量破10 万。(二)方法创新:构建“三融三化”教学模式

1. 馆校融合——场景化

运行机制:①课程组与西柏坡纪念馆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双方权责;②开发12 个现场教学点位脚本,每个点位15 分钟; ③ 建立“学生讲解员—教师点评—专家补充”三层讲解体系。

案例片段:在“九月会议旧址”,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敢于做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决策?”学生通过VR 眼镜观看辽沈战役实时地图,再分组辩论“打还是不打”,最终由专家点评“敢于斗争的底气来自人民”。

2. 虚实融合——数字化

技术方案:①采用Unity3D 开发低成本VR 课件,兼容手机+Cardboard 模式;②构建“西柏坡精神知识图谱”,节点486 个,支持关键词检索与关系可视化; ③ 利用雨课堂推送“闯关任务”,学生答题正确率低于 80% 自动触发“微视频补课”。

3. 理实融合——项目化

项目流程:①选题(教师提供 20 个真题真景);②组队(5—7 人跨学科小组);③实施(馆校双导师指导);④路演(校内 + 纪念馆 + 社区三方评审); ⑤ 转化(优秀方案直接报送平山县文旅局)。

(三)场景拓展:建立“三级课堂”联动机制

1. 校内主课堂:投入 120 万元改造 2 间智慧教室,配备可移动桌椅、多屏互动、全息投影,支持分组研讨、即时投屏。

2. 校际同课堂:依托河北省高校“大思政课”联盟,每月一次线上集体备课,使用ClassIn 平台实现6 校同上一堂课,累计共享教案48 份、视频资源112G。

3. 社会大课堂:与平山县北庄村共建“乡村振兴观测点”,学生围绕“红色旅游如何赋能共同富裕”进行田野调查,形成调研报告18 篇,其中3 篇被省乡村振兴局内参采用。(四)评价改进:实施“三环四度”闭环体系

1. 诊断性评价:课前5 题在线测验,正确率低于 60% 的学生自动进入“补课通道”。2. 形成性评价:课中利用Padlet 收集即时感悟,后台情感分析实时生成“热词云”,教师据此调整教学节奏。

3. 结果性评价:

①知识度:线上测试( 30% ),题库与省高校思政课统考试题同源;

②能力度:项目报告 40% ),由校内外专家盲评,重点考察问题意识、方案可行性;③情感度:行为追踪 (30% ),学生需在学期内完成 8 小时西柏坡精神宣讲或社区志愿服务,数据自动上链,生成不可篡改的“红色信用分”。4. 持续改进:每学期末召开“四方会谈”(教师、学生、馆方、督导),根据评价数据调整教学模块。2024 年春季学期已迭代脚本2 个、新增微案例5 个。

六、效果评估与讨论——基于混合方法的验证

(一)量化结果

1. 政治认同:实验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t=8.74, p<0.001 ),效应量Cohen’sd=0.82;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2. 课程满意度:实验组 92.7% ,对照组 81.4% ,差异显著(χ²=21.6, p<0.001 )。

3. 行为追踪:实验组学生人均红色志愿时长9.4 小时,高于对照组2.1 小时。

(二)质性发现

1. 学生层面:焦点小组中,“原来‘两个务必’不是口号,而是破解内卷的钥匙”出现57 次;2. 教师层面:反思日志显示,馆校融合使教师角色从“讲解者”转为“引导者”,但“数字化资源更新压力大”成为共性问题。

(三)讨论

1. 有效性:四维协同路径显著提升了学生价值观内化水平,验证了红色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可行性。

2. 局限性:VR 设备差异导致“数字鸿沟”,需开发轻量级移动应用;行为追踪指标仍需扩大样本验证信效度。

1. 史实准确:所有教学脚本须由党史权威部门审定,防止“戏说”“野史”误导学生;

2. 技术适切:遵循“低成本、高体验”原则,优先适配手机端,降低硬件门槛;

3. 价值引领: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防止“技术遮蔽价值”“娱乐化稀释严肃性”;4. 评价科学:行为追踪指标要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二课堂成绩单衔接,避免“唯时长”“唯打卡”。

八、结论与推广

(一)结论

西柏坡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关键在于实现“知识—情感—行为”递进转化,内容重构是基础、方法创新是核心、场景拓展是支撑、评价改进是保障,四维协同路径具有显著育人成效。

(二)推广建议

1. 区域一体化:依托“京津冀高校思政课联盟”建立西柏坡精神资源库,实现课程、资、基地共建共享;

2. 数字资源包:开发标准化 VR 课件、微课、案例库,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面向全国开放;

3. 师资培训:将西柏坡精神专题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师“国培计划”,实行“高校教师+ 纪念馆研究员”双导师制;

4. 评价迭代:引入区块链技术记录红色实践行为,实现数据不可篡改与全程可追溯,

增强评价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N].人民日报 ,2021-06-27.

[2] 教育部等十部门.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Z].2022.

[3] 陈 锡 喜 . 西 柏 坡 精 神: 内 涵、 特 征 与 时 代 价 值 [J]. 马 克 思 主 义 研究 ,2022(05):45-53.

[4] 冯建军 .“大思政课”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01):7-10.

[5] 王炳林.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 张萌(1986-09),女,汉族,人,副教授,从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