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人识史,以史育人

作者

顾依俐

上海市罗南中学

历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训练与价值观的塑造。传统的叙事模式常侧重于对历史事件、制度变迁等宏观脉络(“大历史”)的梳理,而相对忽略历史中“人”的能动性、复杂性与情感体验。如何让人物在历史叙事中“站立”起来,使其选择、挣扎与理想成为学生理解历史的窗口,是提升历史教学育人功能的关键。本文以《中国同盟会》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叙史见人”理念的落地路径。

一、协调“ 大历史” 与“ 小人物”

“大历史”揭示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革命成为时代浪潮的必然趋势。而“小人物”则如孙中山,是其具体的、个性化的体现。本课教学的核心,在于避免将孙中山符号化为一个扁平化的“革命先行者”标签,而是将其还原为一个在特定历史语境中不断探索、失败、思考并成长的鲜活个体。

教学设计伊始,便以“孙中山为何能被称为‘革命先行者’”之问切入,其意图并非让学生直接复述其功绩,而是引发对其“先行”特质的好奇——他的“先”不仅在于时间上的早,更在于思想上的前瞻性和行动上的开拓性。通过协调宏观的革命背景与微观的个人选择,学生得以理解,历史的必然性正是通过无数个体的偶然选择来实现的。

二、同步“ 以史带人” 和“ 叙史见人”

“以史带人”是指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主线牵引出人物活动;而“叙史见人”则是以人物的经历和思想变化为棱镜,折射出时代的面貌。在本课中,二者实现了同步与融合。

(一)在人的足迹中构架历史时空

课堂通过构建孙中山早年经历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在其人生足迹中定位历史时空。从檀香山求学打开眼界,到行医救人(“医人”),再到上书李鸿章寻求改良(“医国”尝试),最终转向革命(“革命”)。这条个人路径的背后,映射的正是 19 世纪末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改良幻想走向革命现实的共同心路历程。

教学案例细节:在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这一史实时,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分析上书内容的前瞻性(如提出发展民用工业、改革教育),更关键的是设问:“为何孙中山最初会选择上书改良这条道路?”通过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的论述——“一般说来,人们最初总是希望能在现有社会秩序下进行温和的改革。这样做,不仅牺牲少,而且也容易被更多人所接受。”学生认识到,温和改革是当时知识分子普遍且首选的路径。这使学生意识到,孙中山并非天生的革命者,他的选择深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而当“李鸿章对孙中山抱着满腔热情的上书,却极为冷淡,没有见他”时,这条道路被堵死,他的转向才更具悲剧色彩和革命决心。

(二)在人的经历中理解时代变迁

个人的挫折与成功是感知时代脉搏最敏感的载体。孙中山领导的多次起义虽均告失败,但每次失败的社会反响却截然不同,这正是时代心态变迁的晴雨表。

教学案例细节:教学中重点对比了 1895 年广州起义与 1900 年惠州起义失败后的社会舆论。通过孙中山本人的回忆——“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与“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学生能清晰感受到,短短五年间,民众对革命的态度已从“普遍咒骂”转变为“同情惋惜”。由此,学生通过孙中山的亲身感受,深刻地理解了革命思潮是如何在民族危机的催化下逐步孕育并蔓延开来的,从而对历史变迁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认识。

(三)在人的思想中感知时代浪潮

孙中山的思想绝非静止不变,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革命思想史。教学中通过对其不同阶段提出的口号、纲领和著作的比较,使学生感知其思想如何响应并引领时代浪潮。

教学案例细节:在教学中,教师将孙中山早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与后来的“三民主义”进行对比。并引入邹容在《革命军》中的呐喊——“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以及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对时局的剖析——“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于洋人”,作为同期革命思潮的佐证,展示出“反清”、“共和”、“救国”已成为时代强音。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孙中山能成为公认的领袖?学生从史料中归纳出:因其不仅有先驱者的行动(“先行”),更有系统性的理论建设(“三民主义”)、崇高的理念(“天下为公”)和卓越的见识,这使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从而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革命者。这样,学生便从“思想”层面,理解了个人与时代浪潮的互动关系。

(四)在人的抉择中彰显时代精神:组建同盟会

孙中山的个人抉择不仅反映思想转变,更体现在关键性的组织行动上。创建中国同盟会是他作为革命领袖最重要的组织实践,这一行动集中体现了个人能动性与时代需求的深刻结合。

教学案例细节: 在讲授同盟会成立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团体并存的背景下,孙中山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革命政党?”学生结合此前所学各革命团体的分散活动(展示革命团体分布图),并阅读金冲及的评价:“在千头万绪的现象中,提纲挈领地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 这在那时是最完整而进步的纲领”,从而理解孙中山的远见卓识。他认识到分散的力量无法推翻强大的旧制度,必须汇聚全国革命力量,并提供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共同纲领。由此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同盟会成立前后革命活动的规模与影响,理解孙中山这一组织抉择如何将革命从零星起义推进到有统一领导和明确纲领的新阶段,从而彰显了时代对革命组织化和理论化的迫切要求。

三、结语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通过《中国同盟会》一课的教学实践可见,“叙史见人”是打通历史宏观与微观视角的有效桥梁。它让历史教学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思维的深度。将人物置于时代的洪流中审视,又通过人物的棱镜来观照时代,学生获得的不再是枯燥的史实,而是可感可知的民族记忆与历史智慧,这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陈少白 . 兴中会革命史要 [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3] 邹容 . 革命军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陈天华. 猛回头·警世钟[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 李惠军.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人”与“史”[J]. 历史教学( 上半月刊 ),2018(05): 23-28.

[6] 叶小兵. 论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J]. 课程·教材·教法,2015, 35(12):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