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摄影教学中创作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路径探索
李鹏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高校摄影专业是传递视觉艺术与文化内涵的重要专业,承载着技艺传授、审美塑造、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摄影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是将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实践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好、实现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1] 探索摄影创作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创新融合路径,要在坚守摄影专业特性的基础上,找寻专业逻辑与思政目标的契合点,在课程中自然、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从而让价值引领如盐入水般渗透于高校摄影专业教学全过程。
一、高校摄影教学中创作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思政元素挖掘与摄影专业特性适配性不足,出现“两张皮”问题
摄影作为作为一门依赖视觉表达、强调观察与呈现的实践性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思政元素挖掘与摄影专业特性适配性不足,高校摄影专业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体系、技术逻辑,想要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存在一定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思政元素往往以附加、标签化的方式生硬嵌入其中,难以真正融入选题策划、视觉叙事、影像编辑等高校摄影创作的核心环节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摄影专业教学与政教育在目标、方法、评价上“各自为政”,呈现出鲜明的分离态势,受此影响,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把思政要求视为是一项额外的任务,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渗透性、说服力,最终使育人效果流于表面。
(二)实践场景与社会真实需求脱节,削弱思政教育的现实感召力
当前,高校摄影教学扔多局限在课堂模拟训练、校园采风活动,聚焦形式美感与技术实验,脱离真实的社会实践,这显然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基于这一现实情况,高校摄影教学较少引导学生直面社会发展中的真问题、真矛盾、真需求,便会让创作选题陷入到个人化、艺术化的“小圈子”里去,也缺乏对国家发展、民生关切、文化传承等重大现实议题的深度介入。[2] 长此以往,高校摄影教学中创作与课程思政融合,便会缺乏鲜活时代素材与具体社会情境的支持,学生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掌握娴熟的拍摄技巧上,并不关心影像的社会功能、传播伦理、如何用摄影服务人民、记录时代。
(三)教师思政素养与跨学科教学能力欠缺,制约融合深度与创新性
在当前的高校摄影专业教师队伍中,存在很大一部分自身思政理论素养、政策理解深度、育人意识欠缺的教师,他们将教学重心更多放在了专业课程教学上,对于该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有效挖掘、转化思政元素,却知之甚少。目前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的摄影教师,也往往受制于单一学科背景与教学惯性,无法做到把思政教育目标、摄影专业知识以及社会学、伦理学、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理论有机贯通于教学设计之中,设计出既符合摄影创作规律、又能承载思政内涵的综合性教学项目。
二、高校摄影教学中创作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的路径构建
(一)以“在地性”影像实践为纽带,构建“社会现场- 课堂创作”的思政浸润场域
要弥合高校摄影创作教学与课程思政的“隔阂”,路径之一便是让摄影创作教学走出封闭课堂,扎根具体地域的社会现场,以“在地性”影像实践为纽带,带领学生深入特定社区、乡村、城市空间、行业领域,进行长期、沉浸式的观察、调研与影像记录。社会现实是最生动的教材,能够带领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更沉浸式地感知国情民情、理解发展脉络、体察文化根脉。在高校摄影创作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实践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等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关的议题展开创作。[3] 思政教育在真实的社会连接与高校摄影专业创作实践中,把课堂转变为了作品研讨、价值辨析、伦理反思的场域,此时,学生创作的摄影作品,在创作选题、视觉表达、叙事逻辑上,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对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家国情怀的理解,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认知自觉。
(二)以技术伦理为切入点,在创作流程中嵌入价值观引导机制
要做到让思政教育更自然地嵌入高校摄影创作教学,必须选准切入点,认识到摄影技术本身并非价值中立的,其运用涉及到了真实性、隐私权、文化尊重、社会影响等多重伦理维度。基于此,以技术伦理为切入点,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摄影创作教学的全流程,应有意识地在创作各环节中设置伦理反思点,可以以案例研讨、伦理准则学习、创作手册制定等方式,把公平、真实、尊重、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摄影创作规范,引导学生加深对专业伦理、社会责任的理解与认识,并做到自觉践行。比如,在高校摄影创作教学的具体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影像的真实性与主观性”、“弱势群体拍摄的伦理规范”等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在教学中强调要始终怀有对被摄者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三)以跨学科协作为支撑,打造“摄影 + 思政 +X ”的融合育人生态
要提升高校摄影创作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与创新性,就要构建起更开放、协同的跨学科教学体系,突破摄影专业的单一学科壁垒,在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形式上做出调整与创新,最终打造起“摄影 + 思政 +X ”的融合育人生态。[4] 该育人生态建设的首要之务,便在于建立一支由摄影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其他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协作共同体,各专业教师各司其职,协同设计教学项目。以高校摄影专业的“工业遗产保护”创作项目为例,该项目中,可以融入社会学对社区变迁的研究、历史学对工业文化的解读、生态文明理念的探讨,最终构建起摄影技术为体、思政育魂、多学科知识赋能的融合育人生态。
三、结语
在国家积极倡导“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探索高校摄影教学中创作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路径,旨在打破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壁垒,不断完善二者的融合与创新机制,以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为新时代建设祖国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优秀的视觉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静, 陈俞成, 刘俊霞.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以《摄影摄像基础》课程建设为例 [J]. 人像摄影 , 2024,(12): 241-242.
[2] 赵丹萌 , 黄晓洲 . 基于 C-STEAM 理念的高校数字摄影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J]. 旅游与摄影 , 2023, (24): 163-165.
[3] 李姗姗 , 汪媛媛 .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摄影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J]. 科教文汇 , 2022, (13): 79-81.
[4]崔耀中, 王浩林.“公益影像”创意思政品牌赋能专业创新—以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为例 [J]. 活力 , 2022, (04): 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