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赵娴
辽宁省阜新市铁路中学 123002
摘要: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前沿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需宏观把握,巧妙设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入理解问题导学法的精髓,并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确保问题既具针对性又富层次性,从而点燃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基于此,本文将针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问题导学法,作为现代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高度重视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长与发展,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公平的学习平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从问题解决这一关键环节入手,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主思考与动手实践的空间,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显著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助力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深度建构。
一、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对教师讲述的知识内容缺乏深入探究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才能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实施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多种要素设计问题,利用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概念进行具象化转化,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内驱力,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密切关注实际生活
数学源自生活,最终要应用于生活,这充分体现了两者的密切联系。初中数学教师如果忽略了生活实际,就无法体现教学本质,达成教学任务。相反,教师如果可以在课堂中基于实际生活提问,就更有利于实现有效提问。所以,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堂中引导他们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解决生活问题形成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教师在“一次函数”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如下问题:“某条街的车流速和车流密度分别是v千米/小时和x辆/千米,两者互为函数关系。当x达到220时出现交通堵塞,此时v的值是0;若x≤20,那么车流速是80千米/小时。研究发现,若20≤x≤220,两者呈一次函数关系,请你计算下x达到100时,v的值;当60≤v≤80时,x要控制的范围是多少?”在学生解答该问题前,教师要先检验学生是否充分掌握了“x×v=车流量”和一次函数知识点等,利用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若20≤x≤220,可以用一次函数表达x和v的关系”,这样学生只需通过解答上一个问题,就能够知晓需要控制车流在多少密度范围内。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解答实际生活问题,不仅可以形成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懂得只有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才能提升自身自学能力,优化数学学习成效。
(二)采用追问的方式
“变式”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改变已有的数学素材或问题呈现方式,进而突出知识的本质特征。在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法的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将原有的问题进行变形,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变式中掌握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以“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复习以往所学的三角形知识,并提出问题:“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推测四边形的内角和可能等于多少度?”基于教师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绘制图形的方式发现,通过将四边形拆分为三角形,即可求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根据学生的这一发现,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延伸设计,提出变式问题:“类比四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应如何计算?将多边形分为三角形有哪些分法?内角和的计算方法是否不变?”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学生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边形内角和=(n-2)×180°”。在后续练习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变式的方法继续引出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对角有什么关系?”,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原理的本质。
(三)组织学生课后回顾
学生课后回顾与总结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于优化学习效率、巩固课堂所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导学法的优势,以解决问题为引领,组织学生开展课后复习与总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归纳出重难点知识,并帮助他们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通过这一系列的回顾与总结,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生学习“圆的对称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开展课后回顾。考虑到许多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圆的性质,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先提问:“谁能总结出圆的概念?”然后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回答。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相同平面内,以线段OA的O点为端点,绕O点将线段OA旋转一周,跟着旋转的端点A经过的路径就是圆,其中圆心和半径分别是端点O和线段OA”。接着,教师提出“一个圆经过两次连续折叠后,其圆心是否出现了变化?”的问题,并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中播放的演示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不论经过多少次折叠,圆的圆心永远不会改变。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圆具有哪些特点。最后由教师总结:“圆这一图形不仅具有轴对称的特点,还具有中心对称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导学课堂中,不仅会迫切地想要探究数学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形成深刻记忆,从而优化课后巩固质量,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法,能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脉络逐步探索知识,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进而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水平。初中数学教师需精心设问,巧妙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能力,让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挖掘数学之美,深化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邱成红.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4):41-43.
[2]周启艳.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