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育人路径探索

作者

李娜 桂平 王景凯 何佳梦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铜川市新区第三幼儿园 陕西铜川 727031

引言: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中华文化的核心载体。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聚焦传统手工艺创设环境、融合多元课程、实施多主体联动,引导幼儿在沉浸式体验及互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因此,为切实发挥传统手工艺在幼儿园创设中的育人价值,教师需把握就有原则,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创设多样化情境,激活幼儿参与实践的兴趣,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

一、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传统手工艺活态载体,将其巧妙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可潜移默化地影响、浸润幼儿的身心,让文化的种子伸直于幼儿心中。同时,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深层逻辑和匠人智慧,如剪纸、扎染以及泥塑等等,通过幼儿园环境中融入传统手工艺元素,不仅能启迪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实践探索,还能让幼儿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动手实操能力[1]

二、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育人路径

(一)创设传统手工艺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融入传统手工艺,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幼儿全身心投入其中[2]。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以趣味性、视觉化较强的环境进行布置,将传统手工艺元素转变成幼儿易于动手操作、可直观感受的这个资源。在设计环境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活化主题和简易符号的表达,这样能将幼儿的实操难度降低,还能让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易操作性和趣味性,还能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逐步形成文化认同。以剪纸文化为例,幼儿教师可利用剪纸艺术为幼儿创设沉浸式的环境氛围。前期,选择幼儿较为熟悉的爱心、树叶等生活化元素作为创作题材,利用红色等具有传统特色的色彩制作窗花剪纸,以此来装饰主题墙面和教室的门窗。这样能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视觉环境。比如,借助镂空蝴蝶组合呈现生命主题的“破茧成蝶”剪纸,这样不仅能充分契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还能更好地传递出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内涵。另外,在创设传统手工艺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规划互动区域,在美工区分层提供材料,如彩色撕纸,适合手部灵活度一般的幼儿;提前在硬卡纸上打好孔洞,这样能够降低幼儿的操作难度。同时教师还要提供安全性较高的剪刀和对折材质,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可尝试对称剪纸。幼儿需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材料,通过撕、扎、剪等动作完成基本形状。教师无需具体形象结果,而是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我为小房子剪出一扇窗户”,而后引导幼儿展示作品,并在展板上拼贴、描述作品。通过此方式,可实现多层面的教育价值:从情感角度,通过作品展示能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和参与意识;从技能角度而言,幼儿通过实操裁剪,能避免产生挫败感;从文化角度而言,幼儿通过组合和拼贴,能够潜移默化地感知传统审美理念,如“留白”“镂空”。由此,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实践体验,还能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二)融合传统手工艺课程,指导实践体验

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选择易操作、可触摸的材料,设计情境化任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幼儿感知、拓展和创造,促使幼儿有感官认识逐步转化成创意探索。同时,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给予特定支持和启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其文化归属意识和自豪感,促进其语言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同步发展。以简易泥塑为例,教师需提前为幼儿准备易清洁且环保的超轻粘土,鼓励幼儿通过按压、拍打以及揉捏等动作体验材料的柔软性和可塑性特点。通过亲自实践、操作能让幼儿深切感知粘土在不同粒度下的状态变化,初步形成对物质属性的认知[3]。而后教师可引入塑料刀、小滚轴等辅助工具,也是划割、铺平等基本操作方法,让孩子尝试制作简单的印痕或图形。由此,可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熟悉工具和材料的灵活使用,为后期的造型表现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接下来则是引导幼儿主题创造,基于幼儿的日常生活设定创造性任务,如“做一根棉花糖”,需要幼儿根据日常生活中吃到了棉花糖样子,通过搓条、传球的方法,将圆形糖块和细棍组合在一起。而后“捏一只小碗”,引导其通过按压形成凹形,并借助工具添加装饰线迹。教师无需过多强调外形的工整,而是提出问题“你的碗想给谁用”“这个棉花糖是什么口味的”,从而能够唤起幼儿的生活记忆,鼓励幼儿联想、表达,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制作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创作思路或想法。通过分享呈现,不仅能整合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还能赋予手工制作更深层次的意义,由此,不仅能促进幼儿整体能力的发展,还能充分体现出传统手工艺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教育功能-“在操作中学习、在游戏中创造”。

(三)实施传统手工艺联动,实现家校共育

为有效促进传统手工艺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深度融入,发挥育人价值,幼儿园还要实施家园共育策略。在实践中,可将传统手工艺融入亲子活动,调动家庭参与的积极性,让家长共同参与进来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还能让传统文化体验成为亲子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升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综合能力。以“亲子扎染工作坊”为例,幼儿教师可基于主题“色彩魔法”,策划亲子主题的扎染体验活动。活动前期,教师应提前准备一次性手套、橡皮筋、白色小方布等,在微信群中向家长发送邀请函,明确阐述亲子活动的目标:能力培养-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情感交流-增进亲子感情;文化认知-了解传统手工艺的扎染技艺;情感交流-加强亲子合作。活动中,教师可分三个环节开展:“创意构思”“协作捆扎”“神奇染色”,幼儿基于简笔画或语言表达图案设想,家长提出开放性问题适时引导,基于幼儿的要求选择提前准备好的材料捆扎布料,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动手实操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而后则是家长和幼儿一起佩戴手套浸泡染布,利用多媒体呈现出白族扎染的短片,适时融入生态观念“自然染色”,限时染色时间为10 分钟。而后共同见证“奇迹时刻”,用水流冲洗染布逐渐显色,可加深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整体认识。当独具特色的蓝白花纹显现时,幼儿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则辅助幼儿记录这些过程性反馈。由此,不仅能为幼儿营造出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还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探究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育人路径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融入传统手工艺,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和文化传承的深度结合,切实发挥育人价值。因此,在创设幼儿园环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公共环境和班级氛围,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同时,还可在幼儿教育课程和区域活动中融入传统手工艺活动,鼓励幼儿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感知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并掌握各项技能。由此,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深化文化认同感,还能提升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亚茹 . 幼儿园公共传统手工艺活动区域中混龄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D]. 长春师范大学 ,2023.

[2] 李金 . 传统手工艺活动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行动研究 [D]. 青岛大学 ,2022.

[3] 莫如钰 . 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个案研究 [D].贵州师范大学 ,2020.

课题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25 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育人路径探索”( 课题编号:2025SZX612)。

李娜,女,1986.5 山东单县,讲师,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