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多学科融合形态
金文琦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215000
引言
小学语文是母语教育的载体,其学习内容涉及语言文字、思维逻辑、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本身就具有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可能性。跨学科学习打破了学科界限,使语文学习由“课本”走向“生活”,由“单一”走向“多元”。在小学阶段,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堆在一起”,而是在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达到“用语文解决语文问题,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目的。
一、“语言 + 艺术审美”融合形态:以美促悟,深化表达效果
语文与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融合,审美体验可以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抽象表达”变成“具象创造”,“以艺术形式重构语言理解,以语言文字阐释艺术体验”成为主要形态,在阅读教学中,可走“文本解读 - 艺术转化 - 语言表达”的路子,比如学习《荷花》一文时,先让学生品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等句,感受文字中的荷花形态美和动态美,再引入美术元素,让学生用水彩画出心中的荷花,重点用色彩深浅表现出“冒出来”的层次感,最后结合画作创作“荷花自述”,用第一人称讲述“从花骨朵到绽放”的故事,把美术创作的细节变成语言表达。在识字教学中,艺术融合可以让枯燥的字形记忆变得有情有趣。学习“山、水、火”这些象形字时,先出示甲骨文的字形演变(山像三座山峰相连),再让学生用陶土捏出“山”的造型,或者用肢体摆出“水”的流动形状,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字形源于生活”的造字逻辑。学习古诗《静夜思》时,可以先让学生聆听古筝曲《月夜》,在悠扬的乐声中体会“思乡”的情感基调,再让学生给诗句配上简笔画,最后结合画面和音乐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看到月光时想到了什么”,音乐的韵律感、绘画的画面感与语言的情感表达相得益彰。
二、“语言 + 科学探究”融合形态:以疑启思与实证表达
语文和科学的结合,就是“用语言记录探究过程,用探究深化语言逻辑”,培养学生基于事实的理性表达。这种形态特别适合科普类课文、自然主题文本的学习,让“阅读”成为“探究的起点”,“表达”成为“探究的成果”。在单元整合教学时,可以设计“问题驱动—科学实践—报告撰写”的闭环。如三年级“留心观察”单元(含《蜜蜂》《海底世界》等课文),围绕“如何写清楚观察发现”开展跨学科学习:先从课文里学习科学家法布尔观察蜜蜂的方法(记录时间、行为、变化);再确定科学探究主题(如“校园植物的生长变化”“蚂蚁搬家的规律”);学生分组制定观察计划(用表格记录时间、天气、现象),在实践中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最后撰写《我的观察报告》,不仅要描述现象,还要像《海底世界》一样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并附上观察照片或手绘简图,让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相互支撑。口语交际教学中科学融合能提升表达的逻辑性。“我们去”“春游去哪儿玩”的话题可以融入地理常识,让学生搜集学校周边公园资料(距离、特色植物、设施),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关联词阐述推荐理由,用简易地图标注路线,在“说明白、讲清楚”的过程中,达成“口语表达”与“空间认知”的双向提升。
三、“语言 + 生活实践”融合形态:以用促学,连接社会
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等学科融合,“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使用语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语文”,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社会参与紧密关联。这种形态,核心是“从文本走向生活,从学习走向实践”。在习作教学中,可借助生活任务确定写作主题。以“校园环保”为例,开展“垃圾分类我宣传”主题活动,先学习《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等说明文,学习“分点介绍、举例说明”的写作方法;再分组调查校园垃圾现状(文字记录、拍照取证);接着设计宣传方案,创作“垃圾分类倡议书”(应用文写作)、“垃圾分类儿歌”(童谣创作)、“给校长的建议信”(书信写作);最后在校园内张贴宣传品、进行广播宣讲,让写作成果落地为行动,感受“语文的社会价值”。在识字教学里,生活场景加入,生字就由“课本符号”变成“生活工具”,学习“购、物、价、钱”这些字的时候,搞个“班级小超市”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做商品价签(写生字)、玩模拟购物游戏(用“这个多少钱?”“我要买……”之类句子)、记购物清单(生字运用),这样在真实交易情境下,既记得字形,又懂得字义跟生活相关联,“在使用中识字,在识字中学会生活”。
四、融合形态实施的关键原则
不管是哪一种融合,都要坚守语文立场,不能为了跨学科而丢掉语文。比如科学探究中的观察报告,就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去描述现象”;艺术创作后的表达,就是“怎样用文字去传递画面里的感情”。跨学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其他学科的视角,让语文学习更深入,更丰富”。还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融合形态要“小而实”,不要贪大求全。比如低年级可以做“语言 + 美术”的简单融合,也就是画课文、读图画;中高年级可以做“语言 + 科学”“语言 + 社会”的深度融合,让融合的难度随着年级的提高而提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结语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多学科融合形态为教育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通过“语言 + 艺术审美”“语言 + 科学探究”“语言 + 生活实践”等多学科融合形态,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丁文 .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J]. 教师,2023(36).
[2] 夏娟 .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探讨 [J]. 安徽教育科研,2023(1) .
[3] 陈勇 . 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策略探究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9).
[4] 庄美芳. 跨学科整合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J]. 文教资料, 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