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青海高原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

韩泽霞

福州工商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715

青海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何气候特征,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分布着大量的高原湿地、高原草地、高原森林、冰川与雪山构成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独特的地理格局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然而生态系统表现出显著的脆弱性。近年来,青海在生态修复方面成效显著,使得草地覆盖率和产草量显著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得到增强,并不断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不断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青海高原生态环境现状及重要性

青海,作为“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着大面积的原始高寒生态系统,冬季漫长干燥,夏季凉爽湿润。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优两高”战略,全面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不断修复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恶化得到有效控制与改善。青海高原也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如:藏羚羊,雪豹等。故生态修复对青海高原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二、青海高原生态修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青海高原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则体现在需要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当地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为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增加物种的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修复还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就当地而言,青海生态修复改善土壤的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沙漠化,通过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例如,青海高原的退牧还草工程有效减少了草地的退化和沙化。生态修复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损失,例如,青海高原植被恢复项目有效减少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在于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青海高原部分地区因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草地退化和沙化问题突出。

青海省内许多地区还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河流干涸、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等现象频发。生态修复可以改善水资源的涵养和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为青海高原有着独特的多样性生物,现如今生物多样性也面临严重威胁,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修复项目有效保护了藏羚羊、雪豹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生态修复是应对生态系统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青海高原的生态修复对其地区生态文明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青海高原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与现状

青海高原独特的资源优势是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基础。青海省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四地”建设谋转型,在加强其高原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厚植发展底色,加快建设世界级的盐湖产业基地,打造了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积极推进了青海高原产业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青海高原旅游发展也独具特色,开行了百列旅游列车,其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通过“一线多游”的模式,将自然风格作为主打特色,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青海高原的壮美风光。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对特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青海高原独特的地域优势则满足了此类旅客的需求,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是市场前景。

目前,随着青海高原生态旅游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游客数量的增加,对青海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何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青海高原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旅游的服务质量相对需要提升,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市场需求部分脱节。对此,加大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投入,实施一批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项目,提高青海高原生态环境的质量。

四、探讨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

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又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青海高原生态修复项目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生态修复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措施,提升景区的自然景观质量,增强生态旅游的吸引力。青海湖通过生态修复项目,改善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鸟类和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促进生态修复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为生态修复提供了经济支持。生态旅游通过吸引游客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可以趁此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使得生态修复的项目得以宣传和推广。

然而,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之间亦有弊端存在,生态旅游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生态旅游区若因游客数量过多,则会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系统受损;生态旅游产业的过度开发可能会影响生态修复的效果,导致生态修复项目受阻;故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之间协同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否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需要科学的合理规划与有效管理,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生态恢复与生态旅游的协同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协同机制案例分析及模式探讨

首先成效显著的便是青海湖修复项目,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重要鸟类栖息地和水源涵养区。其修复项目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周围湖泊生态环境。项目实施后,不仅改善生态环境,还带动了生态旅游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其次是三江源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对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生态移民、鼠虫害防治等措施,恢复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生态修复项目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资源,祁连山的生态修复项目开发了生态研学游产品,吸引大量学生和科研人员前来学习与研究。

总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旅游形式,能够为青海高原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可以为青海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亦可以为青海高原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的结构,提高了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为保护青海高原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支持,通过生态修复恢复和保护生物栖息地,通过生态旅游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共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姓名(出生年份): 韩泽霞(2003.01.30)

性别: 女

民族: 回族

籍贯: 青海西宁

学历: 本科

单位:

研究方向: 高原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