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

熊晓妮

武汉市七一中学 湖北武汉 430000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亟需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渗透心理健康理念,既能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增强自信,又能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这不仅回应了教育改革对育人方式的转变要求,也为培养健全人格、提升核心素养提供了切实路径。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适情绪、增强抗压能力,同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在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学业负担、同伴交往、家庭期望等多重压力,容易出现焦虑、叛逆、自我认同困惑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知识普及,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管理与问题解决,同时它强调与德育、学科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预防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1]。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面临学业任务加重,还处在青春期的心理转折点,情绪波动、价值观形成、人际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割裂,学生往往会出现学习焦虑、成绩压力、心理困扰并存的现象,不利于其身心协调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缓解紧张情绪,并提升面对学业挑战的信心,实现知识学习与心理成长的双重目标,这种融合使心理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外或专题辅导,而是贯穿于日常学习情境中,更具实效性 [2]。从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单一的学科教学若只强调知识与技能传授,容易忽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育,导致“会学不会生活”的现象,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进语文、数学、历史、科学等课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责任意识。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对策

(一)课堂渗透心理教育

课堂渗透心理教育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方式,它强调知识传授,引导学生体验、理解,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传统课堂往往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情绪体验,而心理教育的渗透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融入心理教育内容,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在数学学习中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应对挫折,这些都能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通过课堂渗透,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科兴趣,还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 [3]。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讲解《背影》一文时,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而是引导学生从父子情深中感悟亲情的温暖,并思考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经历,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共鸣,这不仅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度,也帮助学生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处理与父母的关系,缓解青春期常见的亲子矛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难题时,强调“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引导学生从挫折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培养坚韧的心态。

(二)学科融合情境设计

学科融合情境设计是推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的重要途径,它强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心理教育价值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知识,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合理设计情境,教师可以将学科知识与心理体验有机融合,如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表达,在历史课堂中借助人物命运帮助学生思考挫折,从而提升学生的同理心、责任感、抗压能力。情境设计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演练场”,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积极面对问题,促进心智与知识的同步发展,例如在初中历史课堂讲授“戚继光抗倭”的内容时,教师设计了“如果你是当时的年轻将士,将如何面对艰苦的环境与敌人的威胁”的情境讨论,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勇气的重要性,学生在模拟中不仅理解了历史人物坚毅的品质,还反思自己如何应对困难与挑战,这既增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在心理层面受到启发,学会面对压力时保持积极态度。

(三)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形式,相比于单一的学科课堂,班会更具综合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如“学会调适压力”“正确面对挫折”等,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释放情绪、提升心理素质,主题班会不仅能强化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既能获得知识、技能的拓展,又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期中考试后,班级开展“正确看待成绩”主题班会,班主任结合数学学科中的“不断尝试与修正”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成绩只是阶段性反馈,不等于个人价值;在活动中,学生分组分享自己面对考试失利时的感受,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家长—学生”的沟通情境,探讨如何积极表达情绪、寻求支持。

(四)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课程融合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故事,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心理的分析来认识自我,例如,在讲授“情绪管理”主题时,可结合《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孤岛上面对孤独的心理转变,组织学生讨论鲁滨逊如何通过自我调适、积极行动来缓解心理压力,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人物的心理历程,还能让他们在比较中反思自身情绪调节的方式,从而提升自我觉察与情绪管理能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理性思考,教师可借助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案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方式,例如在探讨“学会应对焦虑”时,可以引入数学中“分步解题”的思路,让学生把看似复杂的心理困境拆解为可控的小问题,逐一解决。教师可以结合一个几何证明的分解案例,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如何帮助缓解焦虑,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既能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提升他们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心理调适水平。

四、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应对当下教育发展新要求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惑,还能通过课堂渗透、情境设计、主题班会等多样化途径,将心理教育自然融入学科教学,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心理关怀的双重目标,这既回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学科与心理教育的结合能够显著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情绪调适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书 . 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5(1):70-73.

[2] 胡静 . 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课与教学方法 [J]. 教育进展 , 2025, 15(1):679-685.

[3] 文娟 , 吴婷婷 . 新课标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J]. 广东教育 : 职教 , 2023(1):88-89.

作者简介:

熊晓妮(1994 年 8 月—),女,汉族,湖北荆州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教育硕士(心理健康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