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央能源企业税费数智化改革研究:基于 ESG 与金税四期的协同路径

作者

于洋

国能数智科技开发(北京)有限公司100000

一、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此,新质生立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绿色生产力,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税务总局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关于推广应用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等“金税四期”税务相关政策[4],依托“金税工程”实现了税务部门税务管理信息化从单机向网络的转变,将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全过程实现网络运行。

ESG 理念的核心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高度契合。能源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其可持续转型至关重要。

二、中央能源企业税费信息化的战略定位

税务治理作为企业ESG 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合规经营、透明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传统税务管理模式存在效率低下、人为差错风险高、数据孤岛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下企业对高效、透明、可持续税务治理的需求。

中央能源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大、产业链条长、跨区域经营等特点,传统的分散式税务管理面临数据孤岛、风险叠加等挑战。以国家电网为例,其经营区域覆盖全国26 个省份,但早期因内外网不同步、业财系统割裂,导致发票管理效率低下,进项抵扣损失年均超亿元 [1]。金税四期推行的" 以数治税 " 模式,通过" 一户式" 税务数字账户,实现了集团层面税费数据的智能归集与动态监控,为能源央企构建全域统一的税务治理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2]。这种变革不仅契合国资委对国企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要求,更通过税务数据与ESG 指标的融合,为绿色电力交易碳足迹追溯、环保税精准计量等场景提供了实现路径。

三、行业特色化解决方案

能源行业的税费信息化需重点解决三个维度的特殊需求:

(一)数电票与能源供应链协同

能源供应链具有环节多、周期长、交易量大等特点,传统的纸质发票或分散的电子发票管理模式易导致数据割裂、抵扣延迟甚至税务风险。以国家管网集团为例,其油气管道运输业务涉及上游开采、中游储运、下游销售等多个环节,跨企业、跨地区的发票流转效率直接影响增值税抵扣和资金周转。通过" 税控直连" 技术实现全链发票数据的区块链存证与实时共享,不仅解决了进销项匹配难题,还大幅降低了虚开、错开等合规风险。国产加密算法的应用进一步保障了能源行业涉税数据的安全可控,为行业级发票协同管理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范式。

(二)跨区域税务共享机制

中央能源企业普遍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生产基地,但各地税收政策差异显著。例如,西部大开发地区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增值税即征即退等政策,若依赖人工识别和申报,极易出现政策漏享或申报错误。中电国际的税务共享系统通过构建政策知识库与智能匹配引擎,实现了跨区域税务政策的自动适配与动态预警。大别山发电二期项目的实践表明,该系统可精准捕捉地方性税收优惠,将留抵退税周期从传统模式的15 天压缩至5 天,显著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这种机制对提升集团化税务管理效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具有战略意义。

(三)碳税联动管理模块

在" 双碳" 目标下,环保税、资源税等绿色税种与碳排放数据的关联性日益增强。传统模式下,企业碳排放数据由环境部门监测,税务数据由财务部门申报,二者分离易导致计税依据不准确。山西焦煤的" 业财税碳" 一体化平台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洗煤环节的能耗与排放数据,自动生成环保税计税依据,使申报准确率提升至 99% 。这一创新不仅满足了国内环保税精细化征管要求,更为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提供了数据支撑。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与税收系统的进一步打通,碳税联动模块将成为能源企业ESG 合规与成本管控的核心工具 [3]。

四、税费数智化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中央能源企业税费数智化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需要从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整体谋划。在行业数据标准建设方面,当前亟需建立覆盖能源全产业链的标准化数据治理体系,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统一的计税规则编码和数据接口规范,重点解决能源品类计量单位转换、跨区域经营数据归属等关键问题。以光伏行业为例,需要明确组件生产、电站运营各环节的增值税处理规则,实现从煤炭石油原料采购到电力销售的全程涉税数据贯通。

(一)完善碳税协同治理机制

碳税协同治理机制的完善是落实" 双碳" 目标的重要抓手。建议构建国家级碳税数据交互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发电、炼化等环节的碳排放数据,与环保税申报系统自动校核。这种机制创新不仅能够提升征管效率,更能为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提供数据支撑。中国海油在渤海油田开展的碳税联动试点表明,通过将碳捕集量折算为税收优惠,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减排积极性。未来还应探索将碳税数据纳入企业 ESG评级体系,形成市场化的环境治理激励约束机制。

(二)优化数字化治理生态

数字化治理生态的优化需要政企多方协同推进。针对能源行业重资产特性,可借鉴国家电投" 绿电退税闭环管理" 模式,将留抵退税审批与项目生命周期绑定,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优惠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在跨境税收领域,应加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税收政策的数字化集成,开发覆盖BEPS 行动计划要求的合规导航系统。中石油中亚项目的实践显示,数字化税收筹划工具可使跨境税务合规成本降低 40% 以上。

(三)健全风险防控与人才保障

风险防控体系的升级要立足能源行业特点。当前需要重点防范跨省能源交易中的票税分离风险,以及可再生能源补贴与税收优惠的合规性风险。中国华电在碳数据治理中建立的" 三审三校" 机制值得推广,该机制通过业务、财务、税务数据的交叉验证,有效避免了碳排放数据失真引发的税务风险。同时,要加快培养既懂能源业务又精通数字税务的复合型人才,建议依托重点央企设立行业税务数字化实训基地,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结语

从本质上看,中央能源企业的税费数智化改革是一场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通过将ESG 理念深度融入税务治理体系,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合规经营水平,更能推动能源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这种改革既需要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更需要制度创新破除壁垒。建议选择典型能源企业开展全链条、全要素的改革试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中国方案,为全球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关系,在推进数据共享的同时筑牢能源税务数据安全防线。

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制度变革,本质上重塑了能源央企与国家税收治理的互动关系。当每一度绿电的产销数据都转化为可验证的税务凭证,当每一吨碳排放都关联着精准的环保税负,税费信息化便超越了工具属性,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基础性制度创新。未来,随着金税四期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深度耦合,中央能源企业或将成为" 数字中国" 战略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最佳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 . 智慧税务白皮书 [R ].2023.

[2] 王军 . 金税工程四期建设路径研究 [J]. 税务研究 ,2024(5).

[3] 国务院国资委 . 国有企业 ESG 税收治理指南 [S].2025.

[4] 国家税务总局. 金税四期能源行业应用白皮书[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