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课”视域下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路径探索

作者

狄红霞

海南工商职业学院 570203

2022 年7 月,教育部联合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各高校要开门办思政课,明确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通过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高校思政教育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高校教师”与“社会导师”有机融合,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具有教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在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感觉难以对理论知识产生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如何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使书本上的理论成为鲜活的人物、事件的历史重现或是场景重现?如何打造有血有肉、有理有情、有高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将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方向指引。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育人理念急需转变

在高职院校,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劳动者,学好专业课就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根本的价值诉求,职业教育要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需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思政引领力和感染力,通过思政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真挚的爱党感情。

(二)育人主体覆盖不全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在社会、学校和家庭开展的、包括教师、学生、父母和社会成员在内的全员教育活动,强调“全员”参与,教育主体全覆盖。但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还主要是依靠教师或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课堂或校园开展和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实施难度大;辅导员、专业教师由于专业不对口,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中难以融入思政元素,无法起到育人实效;部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受制于空间距离,未能较好的承担育人主体的责任。

(三)育人内容形式单调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对这一特点的针对性不明显。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基本上是依托某一门具体的思政课程进行的设置,且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分工,通过资料收集、视频拍摄、PPT 制作与课堂展示与汇报的形式来完成,没有能够实现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有机整合。

(四)育人环境类型单一

“大思政课”的视域下,其实践教学是一项集多方资源来形成合力,各方共同参与组织来完成的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但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普遍缺乏,将校内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校内实训室等同于校内思政课实践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类型也呈现单一化,高职院校主要依托所在地的红色资源,与博物馆、史志馆、纪念馆等来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需求,却无法有效实现全方位育人。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路径探

(一)树立正确的“大思政课”发展理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高职学生教育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给高职学生提供真实体验和观察社会的机会,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意识,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中,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二)建设牢固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根基

“大思政课”强调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各种资源的整合。“大师资”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它的核心要求是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合适、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这个队伍中,发挥核心作用的仍然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校行政服务人员作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兼职教师、校外导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三)用好丰富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资源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它是民族精神的内核和我们不断进步的内驱力。积极整合文化资源,构建跨校、跨区域、跨省的资源共享平台,不仅为学生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还能让这些文化符号通过“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起来,真正做到思政课入脑入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挖丰富的历史资源,从现在与未来、中国与世界这两个时间与空间维度出发,将实践课内容置于全球大变局的大背景下,激发学生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引导学生为民族复兴奋力追梦。

(四)拓展广泛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阵地资源

“大思政课”依赖于“大课堂”。构建“大课堂”,既需要立足于课内实践,筑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阵地,也需要通过校园活动,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延伸课堂,还需要回归家庭实践,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坚实保障,更需要落实社会责任,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在信息爆炸时代,对于互联网原住民的 00 后大学生,网络也是思政课教学需要争夺的前沿阵地。搭建网络平台,也是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

“大思政课”有助于学生养成大格局。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大思政课”理念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必将极大提升其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贺广琰 . 大众化教育下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探索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1).

[2] 浦永“ . 大思政课” 助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7(2).

[3] 石苇 . 高校“ 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略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8).

[4] 肖珍,靳玉军 . 新时代“ 大思政课” 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与价值意蕴[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9).

狄红霞,(1978—),女,湖南岳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2025 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育人路径探讨“ ,Hnjg2025ZC-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