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文化润童心 千年文脉续新章
齐雪辉 赵媛
石家庄市兴华小学
在《知之深 爱之切》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写道:“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 这几句话,如同穿透时光的光束,清晰照亮了我们与家乡之间那条看不见却早已深扎心底的情感纽带 —— 它藏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藏在代代相传的故事中,更藏在那些从家乡走出去、又为家乡留下不朽印记的先辈身影里。
当我们漫步在赵佗公园的青石板路上,指尖掠过碑刻上的斑驳字迹,恍惚间,两千年前的风似乎正从时光深处吹来:那风里,带着中原农耕文明的儒雅厚重,也裹着岭南水乡的温润绵长。而这两股气息的交融,正源自一位从我们家乡走出的历史巨人 —— 赵佗。
赵佗出生于秦时东垣县,后汉高祖刘邦改为真定,今属石家庄辖。这位从石家庄走出去的历史巨人,用一生书写了跨越南北的文化传奇。今天,请让我们一起翻开时光的卷轴,聆听属于赵佗、属于我们家乡的故事。
一、一封书信牵起的文化情缘
2001 年的春天,兴华小学四一中队的队员们踩着杂草走进这片土地时,不会想到,他们稚嫩的笔尖将撬动一段沉睡的历史。
当 “封建迷信小庙林立、文物古迹荒芜凋敝、保护与活化家门口文化迫在眉睫” 的信装进信封,寄往河北省文物局时,这封带着孩童赤诚的信笺,竟成为唤醒文化记忆的钥匙。时任省文物局副局长张立柱先生以《向文物保护小使者致敬》为题队员们回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少年担当的肯定。正是这份跨越年龄的担当,促成了2006 年落成的赵佗公园,从此成为我们触摸历史的精神家园。
二十载光阴流转,今天我们依然站在同一片土地上,续写着守护文明的约定。
二、三个 “二” 里的千年人生
少年赵佗成长于战国末期的赵国,燕赵文化的慷慨风骨深深烙印在他身上。他的传奇可用三个 “二” 丈量:
两度出征岭南:
秦朝在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淮南子》记载,越人 “入丛薄中,与禽兽处”,秦军因水土不服、粮道受阻而惨败,屠睢战死。七年后(公元前 214 年),秦朝调整策略,以任嚣为主将、赵佗仍任副将,再次南征百越。此次出征因战术得当、准备充分,最终大获全胜,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正式纳入秦朝疆域,成为秦帝国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次临朝和两度归汉:
秦末天下大乱时,南海郡尉任嚣临终前嘱咐赵佗:“秦为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赵佗审时度势,封锁关隘,稳固岭南局势。后于公元前 204 年,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 “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他以非凡魄力,在乱局中开辟一方安定,为岭南的开发与发展,开启新篇,成为岭南历史进程中关键一笔。这是赵佗第一次临朝称王。
刘邦建立汉朝后,于公元前197 年北上攻克东垣,改东垣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当得知东垣人赵佗在岭南为王时,刘邦派大夫陆贾持诏南下,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接受封号,奉汉称臣,在岭南建立了具有民族区域自治特色的政权。这是赵佗第一次归汉。
后高祖去世后,吕后当政,汉朝禁止向南越输出铁器与牲畜,赵佗愤而称帝,号 “南越武帝”,这是他第二次临朝称帝。
公元前 179 年,汉文帝继位,仍派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国,赵佗再度归汉。其中汉文帝为安抚赵佗,在陆贾出使前先派人修复赵佗先人墓,并派人守墓、定时祭祀,赵佗回复汉文帝的书信《报文帝书》被称为“岭南史上第一文”。这是第二次归汉。
两次称帝和两度归汉既是秦末乱世的自保之举,更是中原文化在岭南的倔强生长 —— 当他教越人 “习汉字、耕农田、行汉礼” 时,分明是把真定故里的文脉,种进了五岭以南的土壤。
三、文明星火里的永恒光芒
赵佗在政治经略、军事开拓、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及国家统一维护等领域的卓越贡献,跨越千年仍被后人深切称颂,其功绩如不灭星火,照亮了中华文明南北交融的壮阔道路。
赵佗治理南越,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军事、政治、思想、农业、冶铁业、手工业技术等带入百越,教他们畜牧、农耕、结网捕鱼、凿井灌田、纺布、织布、染布,授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尤其是铁器的使用等,改变了当地刀耕火种、山林而居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
赵佗治理南越,非常重视“以诗书而化国俗”,大力提倡兴教办学,教育越人“习汉字,学礼仪”,从而使“蛮夷渐见礼化“。迅速推动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粤记》曰:“广东之文始尉佗。”
赵佗治理南越,推行“和辑百越”政策,尊重越人习俗,提倡汉越平等,并任用越人参政,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最早谱写了华夏一统 “和而不同” 的文明史。他还倡导“汉越通婚”,让赵氏家族的女人带头与越人联姻,开创了中原汉族与岭南少数民族的自然融合,为后世岭南的繁荣奠定了根基。
赵佗的实践不是对传统的被动承袭,而是以敢闯敢干的魄力,将先进文明与地方实际深度结合。
四、少年肩头的文化担当
同学们,当我们在赵佗公园的碑刻前驻足,当我们在课堂上诵读《报文帝书》,是否听见历史在呼唤?
回溯过往,1949 年3 月25 日,毛主席在从西柏坡前往北平“进京赶考”的路上与曾生将军谈到赵佗。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在广州视察时,曾风趣地称赵佗是" 南下干部第一人"。
这不仅是对他 “将中原文明播撒岭南” 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启示:文化传承从不是故纸堆里沉睡的文字,而是脚下土地的温热,是少年人敢闯敢为、善作善成的勇气。
2025 年学校正式成立“赵佗中队”,授旗仪式上乔校长向中队员们提出几点希望: 希望大家以赵佗为榜样,学习他的足智多谋、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当遭遇困难时,能如他一般毫不退缩;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能像他一样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仪式落幕,一场跨越二十年的 “文明对话” 悄然开启。2001级四一中队的优秀队员们,以 “文物保护初代使者” 的身份重返母校,与如今赵佗中队的 “文物保护小使者” 并肩而立。当年带头给文物局写信的班长动情说道:“二十年前,我们用稚嫩的肩膀守护故土;今天,轮到你们让文化‘活’起来、让故事‘说’出来。”两代红领巾的身影,在赵佗画像前轻轻重叠 —— 这一幕,恰如一卷缓缓展开的文明传承长轴,将责任与使命静静传递。
这便是文明传承最动人的模样:从千年前赵佗跨越南北的开拓,到二十载间少年的接力,再到今天我们接过的 “赵佗中队” 旗帜,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的生机。
愿我们每一位兴华学子,都能成为合格的 “文明摆渡人”:让真定的风,带着千年的故事,永远吹向岭南的春天;让赵佗敢闯敢干、善作善成的精神,在我们的校园里,伴着每一届少年的成长,不断长出新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