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方真
青岛电影学院 副教授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动画专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数字动画制作基础》作为动画专业学生大一第一学期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了数字动画的概述、分解与重构方法、基本制作流程、技术和创作方法,以及优秀动画作品的赏析。这门课程不仅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更为他们未来在动画制作领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技能储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动画人才的全面要求。课程思政的提出,为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以《数字动画制作基础》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在数字动画镜头创作这一关键章节中,学生将学习原创动画制作的思维流程和数字技术,将前序知识点融会贯通,制作出本科阶段的第一个原创动画镜头。这一过程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思政育人的重要契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们旨在实现以下目标:知识传授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动画镜头创作的流程和思维方法;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掌握数字动画镜头制作的技术手段,提高欣赏与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归纳梳理参考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创作;思政育人方面,通过欣赏中国数字动画镜头和参考资料,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本研究将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探索课程思政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有效路径,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动画专业人才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二、教学策略与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在《数字动画制作基础》课程中,我们采用了“项目驱动”与“互动教学”的教学策略,将线上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以动画镜头创作项目为支点,鼓励学生搜集资料并挑选自己喜欢的中国传统舞蹈或武术进行创作。
课前,我们要求学生搜集中国传统舞蹈或武术的视频资料,如孔雀舞、咏春拳、太极拳等,并鼓励他们在资料搜集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美感和韵律。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交作业,教师利用投屏技术将学生的作业展示在课堂上,进行重点梳理,并引出“数字动画参考镜头的选择”这一知识点,讲解“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定义。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课前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美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课堂开始时,播放动画项目案例《咏春》,以此为案例,详细介绍数字动画镜头创作的基本流程和思维方法,包括动画镜头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展示参考资料《非遗福建咏春拳》视频,讲解视频资料的挑选思路和参考镜头的选择思路。通过案例,讲解角色动画创作过程、动画背景绘制过程、后期合成过程等创作步骤。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展示中国优秀的数字动画作品,强调这些作品如何运用数字技术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数字动画所具备的独特文化美感,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结合动画项目案例《咏春》的创作流程,介绍常用的数字技术手段,如动画软件AE、PS、PR 的操作等。通过线上资料和线下演示的方式,详细展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术手段。组织学生在超星平台进行讨论:“这个数字动画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案例中中国传统武术的审美表达与现代数字动画技术的对比,强调如何在当代数字动画创作中继承传统文化元素,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制作他们的第一个原创动画镜头。制作内容要求利用课前搜集的参考视频资料,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参考中国传统舞蹈、武术等进行角色动作设计。教师在项目实践环节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动画创作中的技术难题,同时引导他们从文化角度提升创作的审美深度和文化内涵。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搜集、分析中国传统舞蹈、武术的参考资料,将其融入动画镜头设计中,在创作过程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其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增强其中国原创动画人才必备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最后,学生展示各自的原创动画镜头,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思路、技术手段及创意来源。教师从专业性、创意性等角度进行点评,重点评价学生如何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表达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弘扬中华文化,并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创新。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回顾动画镜头创作流程与技术手段,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对自己创作成果的欣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育熏陶,从而达到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的,也提升其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与创作反思。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成效与反思
《数字动画制作基础》课程通过“项目驱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成功实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掌握了数字动画的核心技能,还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与职业责任感。例如,2023 级学生的优秀作品入选“节气养生秘法”项目,体现了学生在创作能力与文化理解上的显著提升。
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在线平台,学生能在课后继续讨论,强化课堂内容;线下操作中,教师及时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创作表达上仍显不足,倾向于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这提示我们需进一步强化文化背景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精准表现文化元素。
此外,尽管互动教学方式提高了参与度,但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仍显不足,讨论的深度和持续性不够。线上讨论多局限于表层观点,线下课堂讨论时间有限,限制了深入探讨。未来课程设计中,可增加小组合作项目,促进学生深入讨论和创意碰撞;同时,预留更多课堂时间用于问题探讨和实践演示,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交流机会。
思政内容的融入方式也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课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传递了思政教育内容,但如何融入更具时代感的思政元素,如科技创新精神、文化交流等,仍是未来探索的方向。通过将这些元素与专业学习结合,可激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拓宽思政教育的认知范围。
参考文献
1. 付浩, 等. (2024). 民办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融合研究——以数字动画设计课程为例. 特色期刊.
2. 陈心雨 . (2019). 民办高校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求 .中国民族博览.
项目来源:
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数字动画制作基础》
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数字动画制作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数字动画制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