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薛娟娟

长治学院物理系 山西省长治市 046000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ITEAC)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项目式学习(PBL)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真实问题驱动的探究方式,成为破解传统教学模式困境的关键途径——借助深度参与跨学科项目实践,在技术整合、协作创新等高阶能力方面实现突破。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亟需响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需求,其课程结构必须直面现实挑战。本研究通过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优化师范生ITEAC 的培养方案,提升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为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案。

一、开展智能云平台支撑与双师协同的项目课程设计

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在面对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时,呈现出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为突破这些瓶颈,项目式学习凭借其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真实问题驱动的特点,逐渐成为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路径。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依托智能云平台开展双师协同的项目课程设计,是落实《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理念、推动学科知识与实践融合的关键路径[2]。

教师需以智能云平台为核心,搭建项目课程的技术基础设施。在资源层面,运用平台的信息管理功能,按照课程标准拆解知识模块,构建资源库(如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教学设计章节转化为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库),支持资源的标签化管理与定期更新。在互动层面,利用平台的教学交互模块,构建异步学习与同步讨论的混合互动模式,为后续双师协同与项目实施打下技术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双师协同的核心在于课程解构与角色分工的双向联动。教师应结合师范生自身特点,积极采用逆向设计法,以课程目标为终点,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项目团队构建、任务分解、成果输出的项目链。例如,将多媒体课件设计转化为计算机设计大赛项目,使知识学习融入真实任务中。同时,组建学科教师、技术专员与行业专家的双师团队,由学科教师负责知识逻辑梳理,技术专员保障平台功能落实。并引导学生以异质分组方式组成项目团队,形成师生共研、学用结合的协同生态,体现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理念。对于学生基于信息交流和组织加工的学习行为,教师还可借助技术工具和策略设计来促进能力的提升。例如,利用平台协作工具,设计问题驱动型任务,引导学生围绕课件交互性不足等问题进行异步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协作能力。同时,在信息加工层面提供模板化支架,帮助学生将碎片化信息进行结构化,逐步掌握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成果输出的逻辑,实现信息获取到实践创新的转化,符合学习支持与指导的技术应用逻辑。

二、网络环境多维赋能开展双轨协同探究实践

1. 构建教学支持生态体系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视域下,网络环境作为教学实施的底层支撑,需围绕资源整合、交互联结和过程调控的逻辑搭建教学支持生态体系。从教师视角出发,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项目全流程管理,即将项目实施环节与课程章节,基于平台发布阶段任务、追踪学习进度,动态调控学生探究节奏。之后,运用信息化资源管理工具,对活动探究所需的学科案例、策略、微课等资源进行标签化分类,解决资源离散化问题,落实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导向。同时,教师需遴选半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如项目设计模板、教学设计规范文档,引导学生在活动探究中依托合作交流工具,设计角色互赖型协作任务,契合协作学习组织与指导的技术应用逻辑。

2. 双轨协同的探究实践

网络辅助下的教学实施,核心在于深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探究式教学与支架式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的双轨协同机制。在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结合课程知识点(如多媒体作品设计),设计真实困境型情境(如科普动画的知识逻辑断裂),激发学生感知项目的意识。在指导阶段,教师应及时提供操作手册,并在中期开展难点答疑,将作品制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任务驱动教学原则,实现作品质量与能力提升的同步进阶。

三、多维度数据融通与反思性成果协同项目评价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多维度数据的融通与反思性成果的协同项目评价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教师可根据教育性、技术性、创新性三大维度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细致评分,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的评价量规体系,整合学习通等平台的数据,构建全面的评价框架,确保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学习过程。同时,结合作品浏览量、停留时长等行为数据,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并运用 Excel雷达图等可视化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学生在各维度的强项与薄弱环节 。反思性成果的协同评价要求聚焦于如何通过数据反馈与学生学习成果之间形成有效闭环。为此,可以利用腾讯文档、直播答疑等平台构建师评和互评双轨反馈机制,引导学生从技术合理性、教育性设计等维度进行互评,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反思,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为进一步深化反思性成果,还需结合课程实际,设计问题、理论、方案三栏反思模板,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在模板中嵌入相关的理论知识二维码,如多媒体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以此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强化对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为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数据依据。

结论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本文针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ITEAC)的培养困境,提出了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的“三阶赋能路径”,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该路径使师范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系统的反馈机制持续优化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这一模式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未来通过进一步完善并推广该路径,可以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吕翠莲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实践类课程项目式学习模式构建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例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20(36):154-157.

[2] 蒋玲 , 金娥 . 在线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整合实践有效性研究——以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09):81-87.

[3] 鲁晓泉 .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课程项目式学习教学改革探究—— 以“ 课程与教学论” 为例 [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26(01):17-23.

作者简介:薛娟娟,女,汉族,1985 年8 月,山西临县,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化教育

项目:长治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C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