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

作者

刘丽香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龙山小学 423300

引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知识抽象化、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足、应用能力薄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扎根于真实生活,主张 " 在做中学 ",理念与数学学科的应用性特征高度契合。在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将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有效弥合数学符号与生活经验之间的鸿沟,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本源。本文从教学理念重构、教学策略优化等维度,探讨二者融合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实现 " 知识习得 " 向 " 素养生成 " 的转型提供可行性方案。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应立足真实生活情境,这一理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能力,其本质是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模拟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在计算商品价格、找零等实践中理解加减法运算,同时渗透理财观念。此外,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主张通过实践深化认知 [1]。例如,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测量教室面积、绘制家庭平面图,将数学知识与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相结合,促进数学建模素养的形成。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知识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抽象概念(如分数、单位换算)的困惑源于脱离生活经验 [2]。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若仅通过教材中的图形分割讲解,学生易陷入机械记忆。而若结合“切分蛋糕”“分配水果”等生活情境,学生可通过动手操作直观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而建立分数的本质认知。生活教育思想通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突破数学符号的表层理解,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例如,学习“时间单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制定每日作息表,将“时、分、秒”与生活规律结合,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行是知之始”,认为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突破传统“灌输式”课堂的局限,将数学学习转化为“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测量校园”活动,让学生用卷尺、绳子等工具实地测量跑道、花坛等对象的长度,并通过小组合作记录数据、比较差异。实践过程能帮助学生理解“米”“厘米”等抽象单位的意义,还能培养其估测能力与误差分析意识。再如“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课余爱好,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图表、分析结论等环节,将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解决紧密结合[3]。实践性原则的核心在于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践验证—反思优化”的完整探究链条,使数学知识在真实操作中“活”起来,进而培养其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二)生活性原则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内容应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性原则要求教师打破教材与生活的壁垒,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提取数学教学资源。例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超市购物小票”设计问题链:如何计算购买文具的总价?若用 50 元付款应找回多少钱?商品单价小数点末尾的“0”能否省略?通过真实消费场景的还原,学生能掌握运算规则,更能理解小数在货币系统中的实际意义。再如“比例”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调制果汁饮料”任务,让学生根据“橙汁与水 1:4”的比例调配饮品,并在品尝中感受比例变化对口感的实际影响。生活性原则的落实需注重“生活现象数学化”与“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双向转化: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家庭用电量统计、社区停车场车位分布等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另一方面,需设计如“规划春游路线计算最短距离”“为班级义卖设计定价策略”等任务,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反哺于生活实践。此外,生活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差异,例如城市学生可通过“地铁线路图”学习坐标,农村学生则可借助“农作物种植面积”理解图形面积计算,确保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深度共鸣。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分析生活数学现象,彰显数学应用价值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认为教育应打破课堂边界,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理解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善于捕捉生活场景中的数学现象,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意义联结。例如,在“小数与百分数”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分析“蛋白质含量3.5g/100g ”“碳水化合物占比 12% ”等数据的实际意义,通过对比不同食品的营养成分,理解小数与百分数在健康饮食中的指导作用。再如“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建筑、社区标志、家庭用品中的对称现象,用手机拍摄并分类整理,进而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数学特征。这一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其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的应用价值。此外,教师可结合时事或地域特色设计主题活动,如分析本地“五一”假期游客数量的变化趋势(折线图)、计算社区垃圾分类回收率等,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感悟数学的社会功能。

(二)布置生活数学习题,训练数学应用能力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强调“做”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突破教材习题的局限,设计具有生活情境的开放性任务,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教师可布置“家庭周末出游计划”任务:给定交通、门票、餐饮等项目的预算清单,要求学生根据家庭成员需求设计最优方案,并通过计算说明合理性。此类习题训练运算能力,更涉及统筹规划、成本控制等综合素养。再如“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测量家中客厅地板的尺寸,计算铺设地砖所需的数量及费用,并对比不同规格地砖的性价比。教师还可设计跨学科生活习题,如结合科学课“植物生长”主题,记录种植豆芽的每日高度并绘制成统计图,分析光照、浇水等因素与生长速度的关系。生活化习题的设计需遵循“真实性、层次性、开放性”原则:从简单的购物计算(低年级)到复杂的社区问题调研,逐步提升问题的复杂度和综合性,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核心能力,最终实现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的目标。

结束语:

总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知识抽象化、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足、应用能力薄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扎根于真实生活,主张 " 在做中学 ",这与数学学科的应用性特征高度契合。在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将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有效弥合数学符号与生活经验之间的鸿沟,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本源。

参考文献:

[1] 赵红霞 , 张雨婷 .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19, 29 (05):76- 79.

[2] 许荣良. 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下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小学数学教育为例 [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35 (03): 136- 138.

[3] 张亚楠. 谈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才智 , 2018, (0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