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利用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环境意识培养方法研究
胡卫军
浙江省宁海县华山小学315600
摘要:本研究基于资源利用视角,探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环境意识培养的方法,通过环保实践活动设计、动手实践与探索、环保行为评价与反思机制等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资源利用能力。首先分析小学阶段环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然后从活动设计、实践操作、行为评价等方面构建具体路径,旨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资源利用的生态价值,形成环保责任感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关键词:资源利用;小学教育;综合实践课程;环境意识培养
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融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基于资源利用的实践活动设计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并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珍惜自然的责任感。本文从环保实践活动设计、动手实践探索、环保行为评价与反思机制等方面,探讨具体的培养路径,为小学阶段环境意识教育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一、小学环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环境意识的培养在此阶段具有深远意义。小学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早期建立生态责任感,还能促使其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资源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奠定基础。环境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理解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内在联系,进而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可持续利用资源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此外,环境意识的早期培育还能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认识自然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积极的环境价值观并增强环境道德感。通过系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能够从小了解资源的有限性与宝贵性,认识到个人环保行为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态度、生活方式及社会行为。尤其是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环境意识的培养能够融入多学科知识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环境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和责任感。整体而言,小学阶段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是教育体系中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更是实现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1]。
二、基于资源利用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环境意识培养方法
(一)环保实践活动设计
在基于资源利用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环保实践活动设计是环境意识培养的核心环节。环保实践活动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生态保护、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主题,构建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内容,以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资源的有限性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首先,活动设计应注重体验性与互动性,教师可结合校园内的资源管理现状,设计如“校园垃圾分类”“二手物品循环利用”等实践项目,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会资源再利用的价值。其次,活动内容应具备系统性和层次性,通过阶段性任务将环保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将环保实践活动分为观察、计划、实施与总结四个阶段,使学生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从理论认知走向实践应用,逐渐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和环保行为意识。此外,活动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感,例如开展“社区清洁行动”或“废弃物艺术创作”等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个体环保行为对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环保实践活动还需融入科学探究元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形成基于数据的环保认知,从而更具说服力地认识到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实际效益。通过科学、系统的环保实践活动设计,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实践中内化环境保护理念,培养对资源的珍惜与对自然的尊重,最终形成积极的环保行为习惯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
(二)动手实践与探索
在基于资源利用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动手实践与探索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保护理念、增强资源意识的重要方法。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感受到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从而深化对生态保护的认知。首先,动手实践活动应围绕资源节约与再利用展开,如“废旧物品再创造”或“水资源循环利用实验”等项目,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和实验探究,直观了解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究,设置观察、假设、操作和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素养。例如,在“植物废料堆肥”项目中,学生需要观察堆肥的过程、记录有机物分解的变化,以数据化的形式了解有机废料的循环利用效果,从而增强其对自然生态循环的理解。此外,动手实践与探索活动应注重创新性,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将资源利用与创意设计结合,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环保理念。通过“环保艺术品设计”等活动,学生可以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应用,进一步感受到资源的多重价值。动手实践还需强化过程中的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对项目效果和自身的操作步骤进行评估,以加深其对环保实践的理解。整体而言,动手实践与探索通过对资源循环、节约和创新应用的全方位体验,使学生不仅在操作中掌握基础知识,还逐步内化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三)环保行为评价与反思机制
在基于资源利用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环保行为评价与反思机制是环境意识培养的关键步骤,通过系统的评价与自我反思,学生能够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提升其环保行为的自觉性。首先,环保行为的评价应建立在科学、量化的指标体系之上,包括资源节约成效、废物利用率、环保行为频次等具体指标,教师通过数据记录与观察反馈等方式,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环保行为进行全面的客观评估,以便学生清晰了解自身环保行动的实际效果。其次,评价机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通过定期反馈和阶段性总结,使学生在多次反思中逐步改进其行为。教师可在评价过程中融入同伴互评与小组评价,增加学生间的互动与互相监督,培养其集体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此外,反思机制是评价的延伸,教师需引导学生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反思总结进一步深化对环保行为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反思活动,学生能够分析自身环保行为的效果、识别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改进策略,逐步内化环保意识。例如,通过“我的环保日记”或“环保成长记录”等形式,使学生以文字记录方式反思其环保行为的变化过程,从而促进环保意识的持续性发展。环保行为评价与反思机制不仅有助于形成学生对资源利用的深刻认知,还能增强其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环境教育的长期影响,使学生在反思与行动的循环中逐步形成稳定的环保行为习惯[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资源利用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环境意识培养方法,通过环保实践活动设计、动手实践探索、环保行为评价与反思机制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通过实践操作和反思评价的多层次教学路径,学生逐渐理解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环保态度与行为习惯。此培养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生态责任感的建立,也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铠.小学冰雪运动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影响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17):40-42.
[2]徐茜.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D].大理大学,2024.
[3]黄佳庆.技术赋能下的小学环境教育:进程、问题与对策[J].环境教育,2023,(1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