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策略与探究

作者

王霞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姚庄小学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互动式教学作为突破传统单向传授模式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核心要素的协同机制,构建了包含情境创设、问题导学、合作探究三个维度的实践框架。通过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认知冲突,运用阶梯式提问策略引导思维进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促进知识建构,形成了可操作的课堂实施路径。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长期存在课堂参与度低、思维训练不足等问题,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学方式既制约了知识的内化效率,也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此背景下,强调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逐渐成为破解传统课堂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一、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特征与实施维度

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特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表现为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多维互动网络,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学具时的表情动作,能及时捕捉认知困惑。例如在“认识钟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拨动模型指针并描述时间变化,这种具身互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可视化。其次具有问题导向的动态生成性,当学生提出“为什么分数除法要颠倒相乘”的疑问时,教师可即时调整教学节奏,组织小组用分数条进行实物验证,将预设内容转化为生成性学习资源。最后呈现螺旋递进的结构化特征,从新授环节的师生问答,到练习阶段的小组竞赛,再到总结环节的思维导图共创,互动层次随认知进程逐步深化。

在实施维度上,首要任务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百分数”时,可模拟商场促销场景,让学生计算不同折扣方案的实际支付金额。这种真实情境能激活已有经验,使数学概念自然融入问题解决过程。其次是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在“多边形面积”教学中,从基础性问题“如何计算长方形面积”出发,逐步延伸至“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最后挑战“不规则图形面积估算方法”,通过问题梯度引导思维进阶。最后需构建合作探究机制,在“数据统计”单元中,组织学生分组调查班级同学的运动爱好,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在角色分工与成果汇报中培养协作能力。

有效实施需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互动时机的选择,当学生出现观点分歧或操作卡顿时,正是开展深度互动的最佳契机。二是互动载体的创新,利用磁性七巧板开展图形拼搭比赛,将抽象几何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活动。三是互动评价的改进,采用“星级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方式,既关注解题结果,更重视思维过程的合理性。例如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对使用画图法、列表法、方程法等不同策略的学生给予差异化反馈,引导其理解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二、课堂情境创设与动态反馈机制构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互动始于贴近学生认知的情境创设。教师需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例如通过模拟超市购物情境教授小数运算,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价格计算过程。这种生活化情境的构建需把握三个要点:一是选择与学生日常经验密切相关的素材,如家庭用水量统计、校园植物高度测量等;二是设置适度的认知冲突,如在认识分数时提供不平均分配的披萨图片,引发对“等分”概念的讨论;三是融入游戏化元素,利用数字卡片接龙活动强化口算能力,使知识习得自然融入趣味互动。

动态反馈机制的建立需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情境导入阶段,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语言和操作行为,即时判断其认知准备状态。例如在“认识钟表”教学中,当学生反复拨动模型指针却无法准确读出时间时,教师应及时介入,用“长针走一圈,短针走多少格”的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时、分关系。在探究环节,采用“三步反馈法”:首先鼓励学生用实物演示解题思路,其次组织同伴互评解题方法的合理性,最后由教师提炼数学思维要点。这种分层反馈既保护了学习积极性,又确保了概念理解的准确性。

技术支持为动态反馈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借助智能教学平台的即时统计功能,教师可快速获取全班学生的答题分布情况。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提交本班同学出生月份的调查数据,系统自动生成条形统计图,教师据此调整教学重点。同时,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屏幕共享功能,可实时展示不同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加深概念理解。但需注意技术工具的使用应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过度依赖设备而弱化思维互动。

情境与反馈的协同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境中的真实问题为反馈提供具体参照,如测量教室面积时的单位选择错误,能直观反映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偏差;二是动态反馈帮助优化情境设计,当多数学生在钱币换算情境中频繁出错时,提示需要增加模拟购物环节的实践时长;三是两者的循环促进形成学习正强化,学生在改进方案获得认可后,会更主动地参与后续情境探究。这种良性互动机制使数学知识的学习突破机械记忆,真正转化为可迁移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与课外延伸互动模式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跨学科融合,需要建立知识联结的真实通道。教师可设计“数学+科学”主题探究活动,例如在教授“测量”单元时,组织学生测量校园植物的生长数据,将数学量感培养与科学观察能力训练相结合。这种融合式互动强调三个原则:一是选择学生熟悉的跨学科联结点,如统计班级图书角借阅情况时融入阅读偏好分析;二是设计可操作的实践任务,让学生用几何图形设计文化衫图案,在美术创作中理解图形特征;三是建立显性的数学思维外显机制,如在体育课跳远比赛中记录成绩并制作折线图,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课外延伸互动应构建“课堂-生活”学习闭环。教师可开发家庭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厨房里的分数”主题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长协助下完成食材配比操作,用照片和文字记录操作过程。这种延伸设计需注意:首先确保任务目标明确且工具易得,如用卷尺测量家具尺寸计算房间面积;其次提供分层任务选项,基础层完成数据收集,提高层进行多房间对比分析;最后建立成果展示平台,利用班级墙报或网络空间分享实践报告,形成持续互动激励。

数字化工具为课外延伸提供新可能。教师可创建虚拟数学社区,定期发布“生活数学挑战”,如根据超市传单设计最优购物方案。学生在线提交解题思路,通过点赞和评论功能实现跨时空互动。同时,整合学科资源的互动平台能支持主题式学习,例如“数学看节气”专题,将节气时间计算、气温数据统计、传统习俗调查等任务融合,学生在完成跨学科项目过程中自然运用数学知识。

家校协同是课外互动的关键支撑。学校可设计“数学亲子日”活动,组织家庭团队参加数学谜题闯关、几何建筑搭建等趣味竞赛。这类活动需把握三个要点:一是任务设计兼顾不同家庭的知识背景,避免出现家长包办现象;二是提供清晰的互动指引,如发放包含讨论提示卡的任务包;三是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重点关注家庭成员的合作过程而非最终成果。通过这种延伸互动,数学学习突破课堂边界,真正融入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曦.互动式问题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 2025(6).

[2]孙懿.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2).

【本论文是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2024 年度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对教育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TS[2024]GH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