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传统文化传承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探究

作者

张婧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文化馆

引言: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根基承载历史记忆,凝聚民族智慧,而群众文化则反映时代脉搏体现人民生活审美需求。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困境,群众文化呈现多元态势,二者融合发展成为文化建设重要命题。眉山是文化资源富集区域,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探究二者融合发展路径对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从传统文化传承现状与群众文化发展态势出发探究创新路径与融合机制,探究价值提升与活力激发策略,为构建现代文化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群众文化发展态势

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多重挑战,主要表现为传承主体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年轻群体参与度不足,传统技艺传承断层风险加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资源分散、保护方式单一等问题。传统节日习俗传承氛围有所减弱民间艺术表演空间逐渐萎缩,传统手工艺市场萎缩,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影响传承积极性,另外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滞后档案记录不全面,许多珍贵文化资源因缺乏系统性保存而流失。眉山地区丰富文化资源亟待整合利用,如三苏文化、青神竹编等传统文化瑰宝需要更有效传承方式,加之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传承压力加大亟须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传承体系。

群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数字化、参与化发展态势,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特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体文化消费需求差异明显,互联网环境催生新型文化形态,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成为群众文化活动重要载体。群众文化活动参与方式日趋多元从单向接受转向互动参与,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创作,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但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文化产业与群众文化融合趋势明显,文创产品、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眉山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广场舞、民间艺术团等活动蓬勃开展,但存在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活动形式单调等问题,同时乡村文化振兴任务艰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亟待加强,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程度与城镇差距仍然明显。

二、传统文化创新路径,群众文化融合机制

传统文化创新路径应着力摆脱传承困境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要推进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工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记录与保存,建立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传统文化资源永久保存。构建多层次传承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家庭传承等多种方式形成全方位教育网络,重点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青少年文化认同感。另外探索传统技艺现代转化途径,通过设计创新、功能创新等方式提升传统手工艺市场竞争力,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吸收现代设计理念,在保持文化本真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建立传统文化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改善传承人生存状况提高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传统文化传承事业,同时加强传统文化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与吸引力。眉山地区应充分挖掘三苏文化、竹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群众文化融合机制构建需从制度、资源等多维度推进,构建相关部门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机制,发挥相关部门政策引导与资源保障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群众文化设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技术融合,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创新表达方式吸引年轻受众。完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探索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深度融合模式,如民俗体验、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让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生活。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鉴共生机制,在尊重差异基础上促进交流融合,发挥文化人才桥梁作用,培养既懂传统文化又熟悉现代传播技巧复合型人才。

三、传统文化价值提升,群众文化活力激发

传统文化价值提升需从精神层面与实用层面双向发力,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精神价值,如仁爱、诚信、和谐等优秀思想理念,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路径,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推动传统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与文化体验项目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建立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文化创意人才,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眉山地区应重点挖掘苏轼文化、竹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价值,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

群众文化活力激发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究化权益,创新文化活动组织方式,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跨区域、跨部门文化资源整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根据不同群体需求特点开展分众化、精准化文化服务,支持群众文化自组织发展,培育民间文艺团体、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文化组织激发群众文化创造力,加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专业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眉山彭山区文化馆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结论:

传统文化传承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要课题,需要系统思维与创新举措,传统文化传承面临主体老龄化、传播方式单一等挑战,群众文化呈现多元化、数字化、参与化发展态势,二者融合发展潜力巨大。推动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应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创新传承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与大众认同。眉山彭山区文化馆应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群众文化活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春霞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融合 , 传承和发展[J]. 明日风尚 , 2024(6).

[2] 林园 . 群众文化工作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究 [J]. 河北画报 ,2024(4):184-186.

[3] 李宛凝 . 群众文化活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探索 [J].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