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山西地域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
连丁瑶 程玉睿 邱蕊萌 赵一潼 王鑫鑫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辽宁 116023
1. 引言
融媒体时代,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其五千年积淀的晋商文化、古建艺术、太行精神等多元文化遗产面临传播转型挑战。在信息爆炸和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传播渠道碎片化、受众注意力分散化等新特征,迫切要求创新传播策略。
本研究基于山西文化传播实践,结合融媒体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传播策略体系。研究运用 2020-2025 年政策文件与实践数据,聚焦三大核心议题: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科技赋能传播、跨文化对话机制,为地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2 融媒体时代地域文化传播的新态势
融媒体时代重塑文化传播逻辑,呈现三大趋势:主体多元化、传播社交化、内容情感化。以山西博主米雷为例,其融合古建元素的动漫作品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千万关注,印证了”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去中心化传播模式,使地域文化传播更具温度和活力。
3 山西地域文化资源的传播价值与现状分析
山西文化资源禀赋突出,形成三大特色体系:一是文物资源丰富,拥有531 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从陶寺遗址到晋商大院,完整展现中华文明脉络;二是红色文化深厚,通过数字技术活化革命遗址,创新传承太行精神;三是非遗传承创新,182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祁县玻璃器皿占据全国 60% 市场份额,皮影戏、推光漆器等技艺不断创新发展。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了山西独特的文化优势。
4 山西地域文化融媒体传播的创新实践
4.1 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
山西创新非遗保护模式,打造”非遗 +”活态传承体系。太原刘家堡村建成”非遗小镇”,形成”一院一非遗”特色格局,通过春节活动等沉浸式体验活化非遗技艺。晋城珐华器填补国内空白,孝义皮影与云冈石窟合作推出《马识善人》剧目,木活字印刷开发文创产品并拓展线上线下市场。构建”展示—体验—消费”完整生态链,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价值双赢。
4.2 科技赋能与文化 IP 塑造
山西创新”科技 + 文化”融合模式:投入 7000 万专项资金实施陶寺遗址数字化和晋城”红色基因库”建设;打造八路军数字馆AI 体验、忻州AR非遗展演等沉浸式项目;借势《黑神话:悟空》开发古建主题线路,创新”演唱会 + 旅游”业态,形成”热点捕捉—场景创新—流量转化”的数字化传播新范式。
4.3 群众参与与乡土叙事创新
山西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表明,民众主体性的发挥是传播成功的关键。2025 年黄河民歌春晚采用“全民共演”模式,沿黄九省(区)42 个演出团体、3000 多名演员中群众占比超 60% ,舞台延伸至碛口古镇黄河边、杏花村酒坊等生活场景。这种人民的春晚人民演的理念,使文化表达根植于真实生活土壤,增强了情感共鸣。
4.4 媒体融合与对外传播拓展
山西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新型传播体系。山西日报客户端完成改版升级,新成立的国际传播中心成为对外传播主阵地,晋城”市县一体”融媒体模式在全省推广。创新推出《双语视频·文物奇遇记》等特色内容,打造”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等深度专栏。国际传播成效显著,纪录片《寻踪晋商》获中国新闻奖。借鉴河南”第三方叙事”经验,可发挥晋商文化优势,依托海外侨胞和留学生群体,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让山西文化走向世界。
5 融媒体时代山西地域文化传播的策略优化
5.1 宏观层面:构建全域传播生态系统
山西文化传播需强化顶层设计,建议制定文化数字化专项规划。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宣传、文旅等资源,设立省级数字化基金支持市县融媒体建设。构建”一核三带”传播格局:以太原- 晋中为核心,打造晋北古建、晋中晋商、晋南根祖三大文化带,推动沿黄九省区联盟,共建”黄河文化数字走廊”。实施文化传播英才计划,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非遗传承人新媒体培训,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全面提升传播效能。
5.2 中观层面:创新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
山西文化传播需构建”双轨叙事”体系:一方面由传承人讲述专业内容,另一方面邀请国际网红和留学生制作非遗体验vlog,实现多元视角融合。要聚焦忠勇、诚信等人类共同价值,通过晋商精神、皮影戏等普世主题引发国际共鸣。针对年轻群体,可开发”文化元宇宙”、古建 VR 游戏等创新形式,借鉴《挂壁天堑》舞剧的成功经验,运用AR 技术打造互动体验产品,让传统文化以时尚方式触达 Z 世代。这种立体叙事策略将为山西文化注入新活力。
5.3 微观层面:深化技术赋能与体验升级
山西文化创新需技术与消费双轮驱动。技术层面重点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运用三维扫描建模技术建立古建、壁画数字档案,打造晋祠、应县木塔 VR 场景,构建多语种”云游山西”平台。同步推进 MR/AR 技术在平遥古城等景区的应用,开发”动态壁画复活”项目,建设整合导览、数据分析的”山西文化云”智能系统。消费层面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跨界融合,发展珐华器、推光漆器等文创产品,依托《黑神话:悟空》开发实景打卡线路,推广”非遗小镇”模式,在 20 个村落打造”一村一品”文化体验空间,实现技术应用与价值转化的协同发展。
6 结论与展望
山西文化传播需构建”四维一体”发展体系:价值维度上深耕晋商文化、古建艺术等特色资源;技术维度强化数字 IP 开发和智能传播;产业维度推动”文化 +∗ ”跨界融合;国际维度拓展海外传播渠道。重点实施三大工程:区域联动工程共建黄河文化共同体;青年培育工程孵化新媒体创作人才;学术支撑工程促进研究成果转化。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优化传播生态,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太原小店区非遗小镇案例 . 中新网 , 2025.
[2] 非遗传承创新实践 . 人民日报 , 2025.
[3] 祁县玻璃产业与数字化传播 . 新华社 , 2025.
[4] 黄河民歌春晚的融媒体实践 . 山西文旅报告 , 2025.
[5] 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策略 . 顶端新闻 , 2025.
[6] 《黑神话:悟空》对山西文旅的带动效应. 北京日报 , 2024.
[7] 山西文化年度发展报告 . 山西宣传部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