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
汪明明
甘肃省秦安县五营镇中心小学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逐渐成为世界公认的难题。并在青少年群体中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在“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紧迫任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恐惧、情绪失控等、还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或因缺少关爱等引发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及时解决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家庭与学校的协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健康一词的英文 是“health”,意思是“健康”。用于形容人的身体、精神状况。中文的“健康”,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是由“康”和“健”两个字组合而成,其中“康”字在屈原的《离骚》中“日康娱而自忘兮”,指心神安宁。“健”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伉也”。这两个字组合成“健康”一词,表达身心和谐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在 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丰富了健康的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
三、“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人民日报主导完成的2022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有抑郁的比例是 15%-20%,而李镇西在 2023 年发布的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影响青少年焦虑的各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是升学压力所占比例是 54.66%,第二因素是父母的高期望,所占比例是 43.55%。第三是学校考试评比,所占比例是39.97。[1] 2024 年9 月,我们课题组在五营镇中心小学选择 500 个样本进行了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当前心理健康况况,学生主要压力来源于学业压力的约占 62.6%,也有约 18% 的学生表示压力来源于父母的高期待。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分析引起学生焦虑的主要因素。
(1)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学生的厌学情绪。一些考不好的学生,更容易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引起厌学和焦虑的产生。
(2)父母的高期待也会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和抑郁
当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时,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学习困难等。马克斯. 范梅南指出,大人静静地聆听、扬眉、鼓励地点头、拥抱等,对孩子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减轻孩子的压力。[2]
(3)其他原因引起的恐惧、情绪等。青少年成长中需要面对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他们会产生恐惧、压力过大、情绪失控等状况。
四、解决“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1 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机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机制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重视。
2 要保护青少年的隐私。
由于群众和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敏感性和认知上的不同,把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和“精神病”“疯子”等词语挂钩,会对青少年和家长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加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所以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
3 以预防为主,干预为辅。
该机制的建立应重在预防。学校建立健全制度,配备心理健康专业的老师,每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面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与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4 注重不同地域的差异性。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城乡差距巨大。导致各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习俗等大相径庭。因此,我们建立的预防和干预机制的烈度和韧性也应该有差异,不宜搞一刀切。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做出一些修改和补充。
5 增加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
2021 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提出“五项管理”,其中的体质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校每天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和“每天两次大课间活动”。也有研究表明,运动促进的不仅是身体健康,也能让学生心理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所以,学校要落实教育部的政策,确保学生的每天运动时长大于 1 小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利的。
6 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劳动,终日念书,心理压力大。而适当的劳动,亲近自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从而也让学生的心理更健康。
7 倡导积极心理学的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全面优化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和家庭要协同起来,开发并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能力。还要改善青少年的心理调节和适应。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他们环境适应能力。同时,积极预防和矫治心理偏差。全面辅导要注重积极心理学引导。包括正确认识学习、分数、智力训练、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等。而对少数有心理困扰的青少年,给他们提供科学有效的个体心理辅导,让他们恢复健康。家长和学校要尽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急需加强。虽然很多乡里的小学由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指导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文丽娟《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3.12.25
[2] 马克斯 . 范梅南《教育的机制》35-50 页
本文系《家校协同视域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TS〔2023〕GH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