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王锡锋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  226300

引言

农药在保障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中作用重要,但不当施用易导致残留超标,危害环境与健康。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灵敏度低、周期长等问题,难以满足监管需求。新型检测技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新机遇,对提升监管水平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概述

(一)传统检测技术的局限性

传统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如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等,虽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定量能力,但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设备昂贵,维护和样品前处理繁琐,检测周期较长,多为实验室集中检测,难以实现现场、快速、大批量筛查。此外,这些方法对多残留、多基质样品的适应性有限,检测低浓度和新型农药成分的灵敏度不足,难以满足高通量、高灵敏度及便携化食品安全监管需求。因此,发展更高效、灵敏、便捷的新型检测技术成为提升监管效率的关键。

(二)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分类与发展

随着纳米技术、生物传感、免疫分析、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发展,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不断创新升级。新型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传感器法、免疫分析法、分子印迹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与电化学检测等。这些方法具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操作简便、响应快速等优点,逐步应用于监管。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识别与信号传导,实现高效识别和信号放大,适合现场检测。免疫分析法如 ELISA 可快速筛查特定残留,成本低、检测快。SERS 结合纳米材料大幅提升灵敏度,实现多组分、超低残留检测。分子印迹聚合物可制备高亲和力人工受体,提升专属性。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新型检测正向高通量、智能化、便携化方向发展。

二、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

(一)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残留监测

农业生产中,农药残留受施用方法、用量、气候等多因素影响。新型检测技术为种植者和监管机构提供田间、现场、实时监测支持,有助于及时发现超标风险,指导科学用药。便携式生物传感器、快速免疫试纸条等已应用于田间现场筛查,帮助农户随时掌握作物残留情况,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同时,新技术还助力农产品产地溯源和全过程质量管控,提升供应链安全水平。

(二)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技术应用

在农产品流通与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至关重要。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以高效、灵敏、快速等优势,逐步应用于批发市场、超市、餐饮及进出口环节。胶体金检测试剂、便携拉曼光谱仪等设备实现了现场抽检和快速反馈,有效缩短检测周期。监管部门可据检测结果及时排查风险、采取措施,防止问题产品流入市场。新技术还支持大规模抽检和数据共享,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提升监管信息化和效率,实现全流程、全链条质量安全管控。

三、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优势

(一)提高检测灵敏度与准确性

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新型检测技术普遍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例如,纳米材料增强的光学或电化学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对极低浓度农药残留的检测,为高风险样品的早期发现提供了技术保障。分子印迹和免疫分析技术能针对特定农药分子提供高专属性识别,降低假阳性和假阴性率,提高检测准确性。这对于当前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国际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

(二)降低检测成本与时间

新型检测技术多以简便操作、快速响应为主要设计理念,部分技术如免疫试纸条、生物传感器等可在数分钟至几十分钟内完成检测,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部分便携式设备易于携带和操作,适合基层监管部门、农户和企业人员使用,降低了检测门槛和经济成本。同时,这些快速检测手段能够在大批量样品初筛后,将可疑样品送实验室复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监管效率提升。

四、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案例研究:国内外应用情况分析

在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产品质量监管。例如,欧洲食品安全局推广多重免疫分析和现场生物传感器用于大规模抽检,美国农业部应用拉曼光谱和便携式质谱仪对进口农产品进行现场筛查。我国农业农村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也在检测体系中推广胶体金、纳米传感等新技术,建立了标准化流程和数据库。技术升级显著提升了检测灵敏度、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农药残留超标率,提高了农产品出口合格率。

(二)新型检测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影响

新型检测技术推动监管由“事后检测”向“源头预防”“全过程管控”转变。在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设置快速检测点,实现了农药残留的全链条动态监控。技术进步让监管部门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减少食品安全事故。检测数据的积累与共享为风险评估和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监管体制现代化。新技术普及提升了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产业健康发展。

五、结语

新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以其高灵敏度、快速性、便携性和成本优势,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注入了新动能。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产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也为食品安全风险的源头预防和应急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新型检测技术在标准化、自动化、多农药协同检测、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应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完善多元化检测手段,推动检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与大数据应用。同时,建议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管政策与技术标准的制定,构建全社会参与、政府主导、企业协作的食品安全共治体系。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新型检测技术的实用性提升、与传统方法的互补性优化、检测流程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助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隽娴 , 王婧 , 李静 , 等 .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产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35(23):50-53.

[2] 石远洋 .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存在问题及对策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23):105-107.

[3] 王鲁 . 农残速测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途径探讨 [J]. 中外食品工业 ,2024,(2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