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唐全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甘肃民勤 733399

引言

音乐表现力是指学生在音乐表演、创作等活动中,通过声音、情感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与再创造的能力。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还能展现出学生的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与弘扬音乐文化,提升其艺术修养与审美水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并探索有效的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 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现状

1.1 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

高中学生在入学前的音乐学习经历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了较为系统的音乐教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如识谱能力、乐器演奏基础、歌唱技巧等;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种种原因,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对基本的乐理知识掌握不足,甚至缺乏对音乐的兴趣与感知能力。这种音乐基础的差异给高中音乐教学带来了困难。

1.2 教材内容局限性

现行高中音乐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音乐的基本理论、欣赏作品以及实践活动等内容,但在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方面仍存在局限性。教材中的音乐作品选取较为有限,且多侧重于经典名曲的欣赏,对于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创作等实践活动的指导性内容相对不足。此外,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及时跟上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多元化趋势,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表现的广泛兴趣与创新思维。

1.3 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等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解乐理知识、分析音乐作品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例如,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仅注重教唱歌曲,而忽视对学生情感表达、声音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1.4 教学评价不完善

目前高中音乐教学评价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侧重于对乐理知识、音乐常识等理论内容的考核,而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评价则缺乏科学性与全面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准确衡量学生在音乐表演、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创造力以及表现技巧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与指导。这种不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提升,也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

2 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策略

2.1 夯实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

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乐理知识的教学,如音符、节奏、调式、和声等,让学生熟练掌握音乐的基本语言与规则。同时,要加强视唱练耳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与唱谱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感知与表现音乐的旋律、节奏与和声。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技巧以及共鸣运用,培养学生优美的音色与声音表现力;在乐器演奏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基本演奏技巧的训练,如指法、弓法、气息控制等,让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演奏乐器,为音乐表现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2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关键途径。教师应增加音乐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例如,定期组织校园音乐会、音乐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与艺术风格,通过反复排练与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音乐表现力。

2.3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音乐情境,如利用多媒体展示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故事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的氛围与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表现。例如,在欣赏《草原小姐妹》时,教师可以播放草原的美丽风光视频,讲述小姐妹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进而更准确地表现音乐的情感。

(2)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音乐表演、创作等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启发,共同探讨音乐作品的表现方式与技巧,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音乐表现力。例如,在合唱教学中,学生通过分声部练习与合唱配合,能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和谐美感与情感表达;在音乐创作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构思、创作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3)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自主探究与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例如,在欣赏古典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意图、音乐结构与表现手法等方面,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与表现力。

2.4 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

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与环境。例如,建立音乐图书馆、音乐欣赏室等,丰富音乐图书、音像资料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欣赏;在校园内设置音乐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展示音乐历史、音乐家故事、优秀音乐作品等内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此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社团活动,如合唱团、管弦乐团、民乐团、流行音乐社团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深入学习与交流音乐,提升音乐表现力。

2.5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保障。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表现。一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进步情况、情感投入等方面,通过课堂表现记录、学习日志、作品集等方式,及时记录与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另一方面,要结合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在音乐表演、创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表演技巧、音准节奏等技术层面,还要涵盖情感表达、艺术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与表现,明确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学生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升。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是提升音乐教育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当前,高中音乐教学在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学生音乐基础差异、教材局限、教学方法单一等。通过采取夯实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强化实践教学、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在今后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音乐表现力的人才,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芳 . 基于艺术表现力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探讨 [J]. 高考 ,2023,(20):168-170.

[2] 彭 卉 . 歌 唱 艺 术 表 现 力: 高 中 音 乐 教 学 的 实 践 追 求 [J]. 新 校园 ,2025,(04):99-100.

作者简介:唐全(1979.08---)男,汉族,甘肃民勤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 高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