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初小衔接中有关语文学科的教学研究

作者

王静

内乡县赤眉镇中心小学  474368

一、引言

初小衔接(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是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方式与心理特征转变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载体,其衔接教学不仅关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更影响着他们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与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形成。然而,当前初小语文衔接教学仍存在目标模糊、内容重复或脱节、方法单一等问题,让学生从小学迈入初中时遭遇“学习断层”。因此,系统研究初小语文衔接教学策略,构建科学、连贯的衔接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初小语文衔接教学的现实困境

2.1 教学目标:从“基础积累”到“能力提升”的失衡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以字词积累、简单阅读理解与基础写作为主,看重知识的记忆与模仿;初中阶段则转向文本深度解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写作,注重能力的迁移与创新。两者目标缺乏梯度衔接,使得学生进入初中后很难适应高阶思维要求。比如,小学六年级学生能熟练背诵《静夜思》,但当初中要求分析“举头”“低头”的动作描写与思乡情感的关联时,他们常常因为缺少方法指导而手足无措。

2.2 教学内容:重复与缺失的双重矛盾

一方面,初中教材与小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影》等经典课文),但教学深度差异明显:小学侧重语言感知与情感体验,初中则要求结构分析、主题探究与文化理解。另一方面,初中新增的文言文、议论文等文体教学,在小学阶段缺乏铺垫,学生因基础薄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初中调查显示, 65% 的学生觉得“文言文太难,跟不上老师节奏”。

2.3 教学方法:从“趣味导向”到“应试导向”的突变

小学课堂多采用游戏化、情境化教学,注重激发兴趣与增强参与感;初中课堂却因升学压力转向“讲授 + 练习”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初中教师坦言:“初中课时紧张,只能以讲练为主,可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方法上的割裂,让学生从“主动探索”变成“被动接受”,学习动力大幅下降。

2.4 教学评价:结果导向与过程缺失的失衡

小学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看重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度;初中则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的跟踪。有初中学生表示:“老师只关心分数,不关心我们是怎么学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加重了学生的适应压力,甚至引发厌学情绪。

三、初小语文衔接教学的优化策略

3.1 目标衔接:构建“渐进式”能力发展框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分层目标体系:

小学高段(五、六年级):在巩固基础积累的同时,引入简单的文本分析(如人物形象概括、主旨提炼),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预习单”“思维导图”等工具,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初中起始段(七年级):延续小学的兴趣培养模式,逐步增加文本深度(如象征手法解析、多文本比较阅读),注重批判性思维启蒙;通过“项目式学习”“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案例:某校在六年级下学期开设“初中阅读方法体验课”,通过对比小学课文《草船借箭》与初中课文《智取生辰纲》,引导学生发现“人物塑造方法”的异同,为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3.2 内容整合:打破“重复与缺失”的壁垒

避免重复,深化拓展:对于初中教材中与小学重复的课文,采用“对比阅读”策略,聚焦小学未涉及的分析维度(如语言风格、文化背景)。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小学侧重“百草园的乐趣”,初中则引导学生分析“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的对比关系,理解作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前置铺垫,循序渐进:针对初中新增文体(如文言文、议论文),在小学高段渗透相关基础知识。比如,六年级可引入简单文言短篇(如《守株待兔》),通过“白话翻译”“文化常识补充”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通过“辩论赛”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论点、论据、论证)。

3.3 方法创新:融合“趣味”与“效能”的平衡

小学高段:从“游戏化”到“探究化”过渡:保留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趣味方法,同时引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驱动学习”等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学《桥》时,可设计“洪水来临时的逃生方案”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

初中起始段:从“讲授式”到“支架式”转变:采用“问题链”“思维导图”等工具,将知识传授转化为思维引导。例如,教学《春》时,可通过“作者如何通过感官描写表现春天?”这一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避免直接灌输结论。

3.4 评价优化:构建“过程性”与“多元化”体系

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档案袋”“课堂观察记录”等方式,跟踪学生思维发展轨迹。例如,记录学生在“预习单”中的提问质量、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度等,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多元化评价:结合自评、互评与师评,引入“表现性评价”(如演讲、戏剧表演)与“量化评价”(如阅读理解测试),全面反映学生能力。例如,某校设计“语文素养积分卡”,涵盖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课外阅读等维度,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结语

初小语文衔接教学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从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四方面系统设计,构建科学、连贯的衔接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以下方向:

技术赋能:利用 AI 工具分析学生学情,实现衔接教学的个性化适配;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艺术等学科,拓展语文衔接教学的文化视野;长期跟踪:建立初小衔接教学长效机制,持续评估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轨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初小语文衔接教学必将为学生从“学会语文”到“会学语文”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记叙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吴江 .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3

[2] 支架式教学视域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研究 [D]. 牟晓梅 . 西北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