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体育竞赛对职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探究

作者

刘晓鑫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315500

摘要:体育竞赛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对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从身体素质强化、心理品质塑造及职业能力培养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探讨体育竞赛通过系统训练和竞技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及规则适应能力。研究发现,科学组织的体育竞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其专业技能与通用能力的协同发展,为职高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实践路径。研究结果为职高院校优化体育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竞赛;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协作

引言

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综合素质提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环节。当前职高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学生面对职场压力时往往表现出适应力不足。体育竞赛作为实践性教育活动,其竞争性、协作性特征与职业素养培养需求高度契合。通过分析体育竞赛对学生身体机能、心理韧性及职业通用能力的提升作用,能为职高教育体系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体育竞赛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

(一)提升基础体能水平

体育竞赛的常态化开展为职高学生体能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以常见的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为例,学生在赛前需要持续进行折返跑、弹跳训练等专项练习,这类训练不仅能增强腿部肌肉力量,还能显著提高肺活量。例如,参与田径项目中的短跑训练时,学生在反复的起跑、加速过程中,身体爆发力和反应速度都能得到系统性提升。这些体能储备对数控、汽修等需要体力支撑的专业尤为重要——当学生在实训车间操作重型设备时,良好的腰腹力量能帮助他们保持标准作业姿势,降低操作失误率。

体能改善并非单纯体现在运动表现上。经过三个月规律训练的学生普遍反馈,他们在理论课堂上打瞌睡的情况明显减少,这得益于运动带来的血液循环改善和大脑供氧量增加。特别是在需要高度专注的电子电路设计、编程等课程中,学生能更持久地保持注意力集中,这种身体与学习状态的良性互动,正是体育竞赛带来的隐性价值。

(二)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竞赛机制无形中构建起学生的自我管理框架。以校级足球联赛为例,参赛学生需要严格遵守每日两小时的训练计划,这种外在约束逐渐转化为内在习惯。不少教练发现,学生在备赛期间会主动调整作息,将原本熬夜玩手机的时间用于保证睡眠质量。更可贵的是,他们对营养摄入开始产生科学认知:懂得训练前后及时补充蛋白质,用水果替代零食作为加餐选择。

这种自律性会向学习领域自然延伸。某职校跟踪调查显示,长期参加羽毛球社团的学生,其课堂迟到率比普通学生低42%,作业提交准时率高出35%。在实训车间里,这些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流程规范意识,如严格按照操作手册穿戴防护装备、定时检查设备状态等。这些细节表明,通过体育竞赛培养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规则意识,已渗透到学生的职业行为模式中。

(三)缓解职业疲劳积累

针对电商、计算机等专业学生长时间面对电子设备的特点,体育竞赛发挥着独特的调节作用。乒乓球、太极拳等注重肩颈活动的项目,能有效缓解因久坐产生的肌肉僵硬。同时,运动产生的生理调节机制更具深层价值。比如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在进行钳工实训后,参与篮球运动时的大汗淋漓不仅能排出体内代谢废物,运动时分泌的多巴胺更能中和因精密操作产生的神经疲劳。这种”动静结合”的模式,使学生在保持专业技能训练强度的同时,避免陷入亚健康状态。一些学校还将职业防护知识融入体育教学,比如教建筑专业学生用平板支撑强化核心肌群,帮助他们在未来工地作业中更好地保护腰椎。

二、体育竞赛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一)增强抗压适应能力

体育竞赛中的高压环境是天然的”心理训练场”。如在篮球比赛中,当比分胶着进入最后30秒时,学生需要快速判断传球路线、调整投篮节奏,还要承受观众呐喊带来的干扰。这种真实场景下的压力体验,与传统课堂中的模拟训练相比更具挑战性。某职高数控专业学生曾分享参赛经历:”第一次参加校级羽毛球赛时,手抖得连发球都失误。但经过半年赛事锻炼,现在给机床编程时遇到突发问题,反而能更快冷静下来排查故障。”这种抗压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通过反复应对竞赛中的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竞赛中的突发状况处理尤其考验心理素质。比如田径比赛中跑鞋突然开胶,或是足球比赛时突降暴雨导致场地湿滑,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调整策略。这种即时应变能力的培养,与未来职场中应对设备故障、客户需求变更等工作场景高度契合。某汽修专业教师反馈:”参加过汽车维修技能竞赛的学生,在实训车间遇到发动机拆装难题时,表现出更强的耐心和问题分解能力。”这说明竞赛中培养的抗压能力已转化为可迁移的职业素养。

(二)建立正向竞争意识

体育竞赛的规则框架为学生树立了健康的竞争范式。以校级乒乓球联赛为例,赛事要求参赛者赛前握手、赛后致谢,这种仪式化流程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尊重对手、敬畏规则”的理念。某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输掉比赛后感慨:”以前总觉得赢就是一切,现在明白突破自己的发球成功率记录也是成长。”这种认知转变,正是体育竞技独有的教育价值——将竞争焦点从”击败他人”转向”超越自我”。

在实践中,正向竞争意识的培养需要具体载体。如开展”进步之星”评选,不仅奖励冠军,更表彰训练打卡最积极、战术创新最突出者。某职高在组织校园篮球联赛时,特意安排参赛队互相观摩战术研讨会,促使学生理解”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学习伙伴”。这种设计有效预防了恶性竞争,使学生在备战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时,更注重技术交流而非相互防备。正如一位烹饪专业学生所言:”就像在厨艺竞赛中偷师对手的摆盘技巧,这比藏着掖着更有价值。”

(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职高常见的拔河比赛为例,看似简单的角力运动实则包含站位调整、发力节奏协调、士气维持等多重协作要素。如某机械制造班在连续三年拔河比赛中总结出”体重分级站位法”,将体重大的同学安排在队尾形成锚点,身材灵活者居前把控节奏。这种自发形成的战术智慧,后来被迁移到车间流水线岗位分配中,使该班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获得”最佳协作班组”称号。

而在足球比赛中,守门员与前锋承担不同职责但又缺一不可。比如职高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将这种分工理念引入仓储实训,参照足球位置分工法,将学生分为入库组、分拣组、出库组,并设置”自由人”岗位协调各环节。参加过校足球队的学生在此类实训中表现突出,他们更善于在快递分拣高峰期主动补位,这种协作意识直接提升了实训效率。在排球比赛中,二传手与攻手需要通过眼神、手势达成秒级默契。教练在组织跨班级混合排球赛时,可要求队员每天记录战术沟通日志。这种训练使旅游服务专业学生在酒店接待情景模拟中,更擅长用简练手势协调前台、客房、餐饮部门的配合。参加过排球队的学生反馈:”现在给客人安排会议场地时,和同事的配合就像组织快攻战术一样流畅。”这种将赛场经验转化为职业能力的现象,印证了体育竞赛对团队协作素养的塑造作用。

三、体育竞赛助力职业能力培养

(一)提升沟通表达能力

体育竞赛中的沟通场景为职场交流提供了真实预演。以职高物流管理专业参与的校园篮球联赛为例,每场比赛前的战术讨论会上,控球后卫需要准确描述突破路线,中锋则要说明卡位要点。这种有明确目标的表达训练,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炼核心信息。一位学生在赛后总结中分享道:”刚开始总想一口气说完所有想法,结果队友听得云里雾里。后来学会用’三点式表达’——先说目标,再讲方法,最后补充细节,现在和仓储组同事对接货单也顺畅多了。”

竞赛后的复盘环节更能锻炼深度沟通能力。在乒乓球双打比赛中,搭档间需要客观分析失误原因,既要指出技术漏洞,又要避免情绪化指责。其中一名烹饪专业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总觉得指出队友发球失误会伤和气,但经历过多次赛事复盘后,现在能在不伤感情的前提下,向厨房搭档提出火候调整建议。”这种结构化沟通模式,直接对应职场中的项目总结会、工作交接等场景。数据显示,系统参与体育竞赛的学生,在实习企业的沟通能力评估中,信息传达准确率比未参与者平均高出35%。

(二)强化规则适应能力

体育赛场如同微型社会,其规则体系为职场制度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在足球比赛教学中,新手常因越位判罚产生困惑,但经过多次赛事历练,学生会自发研究规则手册,最终理解合理限制反而能保障竞技公平性。这种认知转变在车间实训中尤为明显——曾有技工班学生因忽视护具佩戴被禁止参赛,后来在操作数控机床时,不仅主动穿戴全套防护装备,还会检查同伴的劳保用品是否规范。”刚开始总觉得裁判吹哨太严,”该生回忆道,”现在才明白,安全规程和竞赛规则一样,都是兜底保护。”

在排球比赛中,当学生对裁判判罚有异议时,需按规程在30秒内由队长提出书面申诉。这种训练使学生在职场中遇到制度冲突时,能采取理性沟通而非情绪对抗。某校客服实训基地数据显示,参与过体育竞赛的学生在处理客户投诉时,87%能按”倾听记录-复述确认-流程反馈”的标准步骤操作,而未参赛者中仅有52%能做到程序化应对。同时,规则适应力的迁移效果在技术领域表现突出。汽车维修技能竞赛要求选手在严格流程下完成故障排查,参赛学生养成的标准化作业习惯直接提升了实习质量。某4S店主管反馈:”竞赛经验丰富的实习生,质检单填写完整度达98%,工具归位率100%,这种职业素养比单纯技术熟练更可贵。”这些细节印证,赛场规则训练已转化为可量化的职业竞争力。

(三)促进实践创新能力

体育竞赛中瞬息万变的实战场景,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天然试验场。在校园羽毛球比赛中,两支技术水平相当的队伍对抗时,往往会催生意想不到的战术突破。曾有一组机电专业学生面对身高优势明显的对手,创新性地将球场划分为九宫格区域,通过交替使用轻吊网前与对角线平抽的复合打法,成功打乱对方节奏。这种在压力下快速调整策略的能力,在他们参与工业机器人编程比赛时得到延续——当机械臂定位出现偏差时,团队迅速改用图像识别辅助定位方案,最终完成精确装配任务。

在烹饪专业举办的创意摆盘赛事中,学生将传统糖艺拉丝技法与力学原理结合,用可食用材料搭建出镂空灯罩造型。这种突破常规的尝试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赛事评分标准中对结构稳定性的硬性要求。其中一位参赛者回忆道:”第一次用麦芽糖做支架时,作品五分钟就塌了。后来改用糖浆与琼脂混合材料,终于实现造型与承重的平衡。”这种在约束条件下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其在酒店实习时设计出三层悬浮式甜品台,成功解决了宴会甜品易融化坍塌的行业难题。而电子竞技赛事中培养的战术分析能力,在学生参与直播营销实训时展现出独特价值。在电商实战演练中,学生团队借鉴了游戏地图资源争夺策略,将商品卖点提炼为”核心资源点”,通过设计”装备升级式”促销话术,引导观众分阶段了解产品优势。这种将虚拟战术转化为现实营销方案的能力,使得他们策划的渔具带货直播观看量突破五万人次。而且参加过机器人足球赛的学生,在自动化产线调试中表现出更强的模块化思维——他们将整条生产线视为球场攻防体系,通过优化各工位衔接节奏,使设备利用率提升近40%。

这些创新案例印证了体育竞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逻辑:从应对突发状况的灵活调整,到技术细节的持续优化,最终形成可迁移的创新思维模式。这种能力培养过程与职业岗位需求高度契合,特别是在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技术领域,体育竞技中养成的创新意识往往能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结论

体育竞赛通过多维度的素质培养机制,有效弥补了传统职高教育中素质培养的短板。其特有的实践性、互动性特征,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综合素质的内化提升。职高院校应当充分重视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通过完善竞赛体系、创新活动形式,构建起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协同发展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中华,莫月红.高职院校羽毛球竞赛体系的多维路径构建与育人价值实现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25,47(02):88-93.

[2]熊燕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措施与效果研究——以中山市第二中学为例[J].体育视野,2025,(02):100-102.

[3]陈威.“四位一体”指向下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联动机制研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6):102-106.

[4]刘赟.“赛教融合”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人生与伴侣,2024,(35):44-46.

[5]朱蒙蒙,苗青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成才之路,2024,(24):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