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作者

单明荟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

1 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职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分析

从价值观引导和职业精神培养的角度来看,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职课程思政之间存在深刻的契合点,这为两者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行性依据。首先,在价值观引导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团结奋斗”精神与高职课程思政中强调的集体主义和协作意识高度一致。通过挖掘报告中的相关论述,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其次,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高职教育中倡导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具有内在联系。通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将报告中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务实、勇于担当的职业品质。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也与高职课程思政的目标相契合,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明确方向。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2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路径

2.1 课程体系构建

2.1.1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映射点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种类繁多,不同专业课程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与育人目标,因此需要根据课程类型与专业特性,挖掘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思政映射点。对于公共基础类课程,应注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伟大建党精神等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经典论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价值理念;在数学课程中,则可以结合报告中的数据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专业类课程,则需依据各学科的发展历程与专业特色,提炼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的价值引领元素。例如,工程技术类专业可以围绕“科技自立自强”这一主题,引入大国工匠事迹与科技创新成果,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奋斗精神;医学类专业则可以结合抗疫精神,探讨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通过系统梳理不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映射点,能够避免僵硬化嵌入,确保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2.1.2 优化课程教学大纲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大纲,是确保其有效落地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与课程育人目标相结合,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导向。例如,在思政课程中,可以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作为重点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及其意义;在专业课程中,则需结合学科特点,设定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如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等。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调整并补充现有教材内容,使其更具时代感与现实关联性。例如,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可以引入党的二十大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分析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则可以结合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内容,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2 教学方法创新

2.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促进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理解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选取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密切相关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其进行深度分析与讨论。例如,在思政课程中,可以选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杰出榜样人物,如袁隆平、钟南山等,结合其事迹讲解科研攻关精神与责任担当意识,帮助学生感悟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涵。在专业课程中,则需根据学科特点选择贴近行业实际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知,还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2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能够使其在真实场景中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理念与要求。例如,在工程技术类专业中,可以安排学生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果,从而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在社会服务类专业中,则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结合报告中关于共同富裕的内容,探讨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助力社会发展。

2.2.3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注度与学习兴趣。在线上教学方面,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推送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的优质资源,如专家讲座视频、主题微课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利用在线讨论区或直播互动功能,鼓励学生围绕热点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在线下教学中,则需结合线上学习成果,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2.3 师资队伍建设

2.3.1 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教师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关键主体,其理论素养直接影响融入效果。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领悟力与把握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与学术研讨活动,帮助其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例如,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解读讲座,或组织教师参与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分享学习心得与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加强自主学习,通过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及相关文献资料,深入理解其中的新观点、新论断及其时代背景。

2.3.2 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除了提升理论素养外,还需着力增强教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实际能力。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与学情分析,合理规划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的内容与方式。例如,在思政课程中,可以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点内容分解为若干专题,融入各章节教学中;在专业课程中,则需根据学科特点,选取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衔接,避免生搬硬套。其次,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应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例如,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理念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或通过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3 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质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笑笑 .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基于高职院校思政课供需现状分析 [J]. 新丝路 ,2023,(8):178-180.

[2] 岳海 .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J]. 中国军转民 ,2023,(20):25-26.

作者简介:单明荟(1983.8-),女,籍贯:辽宁,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课程思政研究。

课题名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路径研究;课题编号:LZY2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