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村小学生“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芮清波 杨君

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中心小学 130400

引言

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受限于环境、教育资源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其价值观教育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珍爱生命”这一重要的生命教育主题上。当前,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在生活中面临较多的挑战,例如交通安全、饮食安全、心理健康问题等,这些都要求学校和社会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然而,现有的教育模式和资源配置,未能有效地关注到这一教育需求。因此,探索符合农村小学生特点的“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实践策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村小学生“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一)对农村小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

通过“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自然生命的认知延伸到对自己个体生命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的深刻理解,进而增强生命意识。在农村地区,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缺失、心理支持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心理导向,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孤独感。通过生命故事分享、心理辅导课程等教育活动,引导农村小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对农村小学教育的价值

目前,农村小学教育往往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语文、数学等学科内容。开展“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可以为农村小学教育注入新的教育内容,拓宽教育的视野。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向农村小学生传递“珍爱生命”的价值观,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这可能包括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作为生命教育的素材,或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如组织学生参与农事活动,体验生命的孕育过程,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开展“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要求教师深入研究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师应当学习生命科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以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工作 [1]。

(三)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价值

农村小学生是农村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当他们接受“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并将其内化后,能够在农村社会中传播积极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一代农村居民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懂得“珍爱生命”的农村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因为他们意识到自然生命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并积极参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

二、农村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现状分

(一)家庭环境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许多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面临着生存压力和生活困境,因此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对孩子生命教育的关注。这些家庭往往缺乏对孩子内心世界、情感需求和生命意义的深入引导。家长的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和单一,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和提供经济支持,常常忽视孩子在心理、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成长。而且,由于一些家庭的教育方式较为粗暴、简单,家长缺乏耐心和细致的关爱,往往采取高压手段要求孩子听话,甚至采取体罚等方式进行管理。这些方式不仅无法有效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生命观,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影响其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长期缺乏生命教育的引导,使得孩子们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深刻的思考,无法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影响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

(二)学校教育的不足

农村地区的学校由于经济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较为匮乏,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培训机会相对较少。这些学校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老化等问题,难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尽管许多农村学校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所尝试,如开展交通安全、健康教育等课程,但这些内容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课堂上讲解的安全知识虽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但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也没有引导他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加之,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教学内容和形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进行充分调整。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少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也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刻理解的潜能。这使得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未能充分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缺乏培养正确生命观和健康心态的机会,影响了其心理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农村,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较大。自然灾害、贫困、交通事故等因素直接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许多地方的交通条件差,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儿童上学路途遥远且交通安全隐患重重。加之,很多农村学校周边的医疗设施匮乏,一旦发生意外,往往难以及时得到有效救治。这些外部环境因素使得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多的生命安全风险。此外,社会对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普及率不高,很多家长和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意识。因此,学生在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上存在明显的缺失,很多孩子未能充分认识到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和如何自我保护。与此同时,农村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也往往被忽视。由于生存压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在面对灾害或突发事故时,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

三、农村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在学校课程中,增强学生对生命安全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互动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专题讲座可以邀请专业的急救人员、消防员或交通管理专家,深入讲解急救常识、交通安全规则和火灾应急处理等内容。通过专家的讲解,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理论知识,还能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加深对生命安全的理解。除了理论讲解,实际操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通过模拟急救、交通安全知识普及、消防演练等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如何在危急情况下作出正确反应。例如,在模拟急救环节,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进行心肺复苏(CPR)、止血包扎等基本的急救技能;通过交通安全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了解交通标志、信号的含义,并通过模拟行走或骑车的方式掌握安全出行的要领;消防演练则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火灾逃生场景中,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避开火源并有序撤离。

(二)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珍爱生命”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单一的课程或专题讲座,而应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全面渗透与体现。这种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更能够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在语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典的故事和诗歌,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深刻内涵。

例如,讲述一些英雄人物为生命与自由而奋斗的故事,或者通过古代诗人的生命感悟,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与尊严。通过诵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在语言的美感中感知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进而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绘画和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通过表现生命的多样性和美好,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例如,学生可以创作描绘自然景观、动植物或人物肖像的作品,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生命的赞美与思考。美术创作不仅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也能加深他们对生命独特性的理解和尊重。在体育课中,教师通过强化身体素质的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锻炼,使学生在运动中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力量与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健康身体的重要性,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学会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此外,团队合作、拼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命中的挑战与成长,培养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

生命教育不仅仅涉及生理层面的安全,心理健康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部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学生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在学业、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困扰常常给他们带来沉重负担。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支持和有效的情绪调节机制,许多农村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或家庭矛盾时,容易感到无助、焦虑,甚至出现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阻碍了他们全面发展的潜力。因此,学校应当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这类课程应涵盖情绪管理、压力调节、沟通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通过合理的方法调节负面情绪,如深呼吸、冥想、运动等。此外,心理健康课程还应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帮助他们在遇到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寻求支持与帮助。为了确保这些课程的效果,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或咨询师举办讲座和交流,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服务。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帮助,还能培养更加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观 [4]。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营造健康地成长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生命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场所。家长的言传身教、情感交流、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对生命的认知与态度。因此,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课堂内的教学内容,还应当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家长共同构建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为了增强家长对孩子生命教育的重视,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学校可以向家长普及关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分享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了解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在情感和生命价值观念上的成长。同时,亲子活动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困惑。通过这种互动,家长不仅能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还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帮助家长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家长学校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和培训课程,提升家长对教育理念、孩子心理、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认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志愿者服务则可以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家长的积极参与,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关爱,还能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通过这种家校合作的方式,家长和学校能够在生命教育的道路上携手并进,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生命观念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命感悟

农村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自然探险、公益活动、生命科学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命的理解。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他们生命意识的重要平台。通过参与自然探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与生命的多样性。例如,带领学生走进森林、田野,观察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了解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能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从而培养起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在组织志愿服务、社区帮扶等公益活动时,学生能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喜悦与责任,同时也能深刻认识到生命的互助与关怀。通过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为老人提供关爱,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社会责任感与他人生命的意义,进而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5]。

生命科学实验则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更加具体地理解生命的奥秘。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细胞的分裂与繁殖等,学生可以在实验中直观地体验到生命的神奇与复杂,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生命的认知。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还能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认识生命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结论:

综上所述,“珍爱生命”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农村地区,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多元化、综合性的教育策略,以帮助农村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珍贵,培养健康、积极的生命态度,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艳,王硕。 学生”珍爱生命”价值观研究 [J]. 魅力中国 ,2018(47):106.

[2] 汪银 , 何善亮 .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3):1-3.

[3] 邵雅兰 . 小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6):18-22

[4] 张欲娥. 小学生生命教育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牡丹江师范学院,2022(12):13-14.

[5] 李丹阳 . 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命价值观一体化教育研究 [D]. 山西 : 太原理工大学 ,2021(3):33-35.

本论文是长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小学生“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课题成果,证书编号为JKBLX202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