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皮影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新应用及传承路径

作者

张宇音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中心学校  323406

引言

在当代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皮影艺术集故事性、美术性与操作性于一体,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然而,当前教学中对其的引入仍多以观赏为主,缺乏深度体验与创新转化。如何让这一古老艺术以更生动、更贴近儿童认知的方式走进课堂,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

一、皮影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新应用

(一)简化工艺,突出趣味性

传统皮影制作工艺复杂,涉及选皮、制皮、画稿、镂刻、敷彩等多个环节,对小学生而言存在较大难度。为适应学龄儿童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特点,教师可对工艺流程进行合理简化。例如采用硬卡纸替代动物皮革,用安全刻刀进行镂刻,以彩色透明胶片代替传统敷彩,既降低了操作风险,又保留了皮影的透光特性。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先进行造型设计,用画笔勾勒出人物或动物的轮廓,再进行剪裁和拼合。通过给关节处安装活动铆钉,使皮影角色能够灵活运动。这种简化后的制作过程不仅保留了皮影艺术的精髓,更让学生在剪、画、拼、演的过程中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当他们亲手制作的皮影角色在幕布上活灵活现时,那种成就感将极大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皮影艺术的造型特征和运动原理。

(二)融合多媒体,增强沉浸感

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皮影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运用投影设备将学生制作的皮影作品投射到大型幕布上,通过调节光源距离和角度,展现不同大小的影象效果。借助简单的动画软件,可以为皮影表演添加动态背景,如飘动的云朵、荡漾的水波等,增强场景的真实感。音效的融入也是重要一环,选取与剧情相符的传统乐器演奏的配乐,或让学生自己录制旁白和配音,都能提升表演的感染力。在教室环境布置上,可通过调节灯光、设置幕布等方式营造专业的小剧场氛围。这种多媒体融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声光电的综合运用创造了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让学生在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交融中感受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跨学科联动,深化文化理解

皮影艺术本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天然具备跨学科教学的优势。在美术课堂上,可以结合语文课程中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引导学生编写皮影戏剧本。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更促使他们深入理解故事的文化内涵。在音乐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为表演配乐,体会节奏与剧情发展的呼应关系。与戏剧教育的结合更是皮影教学的自然延伸,学生需要分角色合作,操纵皮影的同时还要负责配音和解说,全面培养综合艺术素养。通过改编故事、设计角色、配乐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皮影的制作和表演技能,更深刻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规律,实现了从技艺学习到文化传承的升华。

二、皮影艺术的校园传承路径

(一)开发校本课程,分层设计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动手能力进行系统规划。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课程内容应以感知体验为主,通过观察皮影实物、触摸皮质材料、体验光影变化等活动建立直观认识。可以设计“认识皮影朋友”单元,让学生用拓印方式临摹简单造型,了解皮影的基本特征。中年级阶段可引入基础制作技能,使用安全材料如硬卡纸、塑料片等进行简易雕刻,重点学习皮影的关节连接原理和动态表现方法。课程可设置为“制作会动的皮影”项目,指导学生完成从设计到组装的完整流程。高年级课程则应提升文化深度和创作难度,如开展“皮影小剧场”综合实践,包括剧本改编、角色设计、舞台布置和公开演出等环节。在内容选择上,低年级宜选用动物、植物等简单形象;

中年级可尝试神话人物、戏曲角色;高年级则可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更具文化内涵的题材。课程实施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建议低年级为 7:3,中年级5:5,高年级3:7。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师资培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基础培训阶段可组织教师参加非遗传承人主持的工作坊,系统学习皮影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重点掌握简化后的教学适用技法。进阶培训则应可注重教学转化能力,通过观摩示范课、分析优秀案例,帮助教师将专业技艺转化为适龄教学内容。培训内容需包含皮影文化解读、安全工具使用、课堂组织策略、跨学科整合方法等实用模块。在实施形式上,除了集中研修外,还可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校际交流、同课异构等活动。同时,要特别要重视本土化案例开发,鼓励教师结合当地文化资源,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案。例如北方地区可侧重传统戏曲皮影,南方地区则可融入地方传说元素。培训评估应采用过程性评价,通过教学设计评比、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分析等方式检验培训成效。

(三)构建展示平台,营造文化氛围

展示平台的构建需要形成常态化、多层次的活动体系。基础层面可在校园内设立皮影文化角,定期更新学生作品和皮影知识展板,营造随处可见的文化环境。班级层面可组织“皮影故事会”,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小型展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机会。校级活动方面则应打造品牌项目,如每学期举办“光影艺术节”,集中展示各年级的优秀创作,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观摩。更高层次的展示则可与社区文化机构合作,参与非遗日展演、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拓展皮影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平台运作要注重学生参与的全过程,从策划筹备、作品征集到宣传推广、现场组织,都可让学生团队主导实施。展示形式也要不断创新,除传统幕布表演外,可尝试数字皮影展、互动体验区、文创作品义卖等新颖方式。通过这些平台的持续运作,最终形成课堂学习 - 社团活动 - 公开展示的良性循环机制。

结语

皮影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新应用,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播种。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传承路径的完善,能够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儿童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美育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参考文献:

[1] 薛梅 . 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

用—以《皮影戏》为例 [J]. 流行色 ,2021(11):37-38,56.

[2] 薛晶. 剪纸艺术形式特征在小学美术课堂的体现与延伸[J]. 文

渊(小学版),2021(4):1366-1367.

[3] 林珊 . 民间传统工艺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探索——以《让

剪影动起来》教学为例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22(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