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课堂“学思融通”教学改革中评价标准的优化路径探究

作者

董圆圆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实验小学 224600

引言

目前许多评价仍以静态知识考查为主,难以反映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思维的活跃度、深度以及思维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无法有效引导“学思相长”。评价标准与改革目标的错位,制约了“学思融通”理念的真正落地。因此,探索如何优化评价标准,使其精准服务于“学思融通”的目标,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课题。

一、评价内容:紧扣“学思交融”的双重维度

(一)衡量语言实践,聚焦思维品质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更要关注他们在运用语言时展现的思维过程。阅读时,好的问题往往比标准答案更能反映思维深度。比如学习《草船借箭》时,与其要求学生复述故事,不如观察他们能否提出: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天借箭这类探究性问题。在理解文本时,要特别留意学生如何运用文本信息进行推理:是否能从人物的言行推断性格特点?能否比较不同人物的行为差异?这些都比简单判断对错更有价值。口语表达和写作中,思维逻辑同样重要。一个观点清晰的发言,胜过十句含糊其辞的回答;一篇论据充分的短文,比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的文章更值得肯定。

(二)关注思维方法,提升语言学习效率

学生如何运用思维策略学习语言,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以识字教学为例,会归类比较的学生往往学得更快更牢。他们能发现清、晴、睛的共同点和区别,而不是死记硬背每个字。阅读时,善于预测和提问的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比如读到狐狸走近葡萄架时,能预测它可能要摘葡萄并带着问题继续阅读。写作过程中,列提纲和修改的习惯直接影响文章质量。评价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动笔前构思框架,写完后能否发现并改进问题。

(三)培养学习态度,夯实思维发展基础

课堂上,那些眼睛发亮、积极举手的学生往往学得更好,因为他们保持着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对难题时,有的学生轻易放弃,有的则反复尝试不同解法,这种坚持性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养成反思习惯:做完练习会不会检查?作文写完后是否愿意修改?小组讨论时,是只顾自己发言,还是认真倾听他人观点?这些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体现在分数上,却决定着学习的后劲。教师要像园丁观察植物生长一样,细心发现每个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进步,给予及时鼓励和引导。

二、评价方法:捕捉“学思共生”的动态过程

(一)深化课堂观察记录,捕捉学思互动轨迹

教师需要设计简单实用的观察工具,比如双栏记录表:左栏记录学生的语言表现,右栏标注对应的思维特征。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重点关注三个观察点:一是学生在朗读时对语气、节奏的处理是否体现对文本的理解;二是讨论环节能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如为什么主人公要这样做;三是练习时能否灵活运用新学词语表达复杂想法。记录要简明扼要,突出典型事例,避免流水账式记录。建议每节课重点观察3-5 个学生,通过轮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被关注到。

(二)建立成长档案袋,呈现学思发展历程

学思成长档案袋应该成为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据集。收集材料时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典型性,选择最能体现思维发展的作品,如经过多次修改的作文草稿;二是多样性,包含书面作业、口语录音、实践活动照片等多种形式;三是阶段性,按单元或月度进行整理归档。档案袋的管理要简便易行,可以采用活页夹形式,按时间顺序排列。教师要定期指导学生整理档案,引导他们回顾自己的进步,比如对比前后两次阅读批注的深度差异。家长会上可以展示档案袋,让家长直观了解孩子的思维成长。

(三)推动多元评价,构建学思共同体

学生自评可采用 3-2-1 反思法:写出 3 个学到的知识点,2 个运用思维方法的例子,1 个还想探究的问题。同伴互评要设计具体的评价维度,如发言是否有依据、是否补充新观点等,采用星级评价降低操作难度。家长参与可通过家庭观察记录卡,记录孩子课外阅读时的提问情况、日常交流中的语言逻辑等。要注意协调各方评价的侧重点:教师侧重专业指导,学生关注学习体验,家长提供生活观察,三者互为补充。定期召开评价交流会,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理解与配合。

三、评价功能:驱动“学思共长”的持续发展

(一)强化激励反馈,激发学思热情

教师在反馈时应避免泛泛而谈很好、不错,而要针对学生在学思结合方面的具体表现给予肯定。例如,当学生能够联系多个文本信息进行推理时,可以指出:你通过对比三个段落的关键词,得出了合理的结论。对于课堂讨论中的优质发言,可以点评:你的问题触及了文章的核心矛盾。书面作业的批改也要突出思维过程,如在作文旁批注:这个比喻用得很贴切,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激励要及时,最好在课堂当场给予回应;要真诚,避免程式化的表扬;要有延续性,对学生的进步持续关注。

(二)精准诊断问题,提供改进支持

教师需要建立常见问题分析框架,将学生的思维障碍归类为:信息提取类(如找不到关键句)、逻辑推理类(如无法建立因果关系)、批判思考类(如缺乏多角度分析)等。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设计对应的指导策略。例如,对于概括能力弱的学生,可以提供关键词圈画法和主干句串联法的步骤指导;对于提问质量不高的学生,可以给予 5W1H 提问模板作为支架。改进建议要具体可行,最好配合范例演示。可以设计分层指导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差异化的支持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升。

(三)引导自主反思,培养元认知能力

要让学生理解评价标准,可以通过展示优秀案例、共同制定评分细则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思结合的具体表现;要提供结构化的反思工具,如学思周记可以设计三个固定栏目:本周收获(知识技能)、思考方法(分析、比较等策略运用)、待解决问题。反思频率要适度,低年级每周一次,高年级可以每课一次。教师要定期查阅反思记录,给予针对性回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 思考- 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

结语

优化“学思融通”教学改革中的评价标准,是打通理念与实践的关键环节。通过将评价内容精准锚定在“学”与“思”相互交融的具体表现上,运用能捕捉动态学思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并充分发挥评价激励思考、诊断问题、引导发展的功能,方能构建起与“学思融通”目标同向而行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范一舟 , 顾一思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J]. 语文世界 ,2025(6):70-71.

[2] 张桂花 .“学思融通”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探析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6):91-93.

[3] 李凤霞 .“学思融通”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4,(2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