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爱国主义教育嵌入研学旅行的地方实践研究
盖岚岚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辽宁抚顺市 113008
摘要: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是维护民族独立与尊严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下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促进学生建立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保护国家财产、维护国家尊严的品德。研学旅行内容丰富,学校与校外的联合,能力实现课本与实践融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基于此,在本文中针对研学旅行的含义与特点,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在研学旅行中开展的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爱国主义融合研学旅行的地方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地方实践路径
引言:
目前,新时代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可提高民族精神,为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研学旅行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属于校外教育活动的一种,可令学生走出课本内容,感受国家文化,建立爱国主义精神。在开展研学旅行教育期间,通过拓展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丰富研学旅行活动与教育形式等,提高研学旅行的教育效果,进而有效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对此,在本文中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嵌入研学旅行提出如下实施路径。
一、研学旅行的理念与特点
(一)研学旅行的理念
研学旅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活动,内容较为丰富,蕴含爱国主义思想,通过红色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在本质上蕴含着爱国主义的内容。目前,我国针对研学旅行理念观点并建立统一,部分学者认为研学旅行是通过红色旅游,达到红色教育目的,具有集体性以及组织性。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研学旅行是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对革命博物馆、事件遗址等进行参观,提高学生革命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属于具有参观与体验感的学习实践活动,但是无论哪一种形式,均是以研究性学习作为目标,开展的研究旅行活动,具有政治指向性,重点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铭记党和国家的历史[1]。
(二)研学旅行的特点
研究旅行中包含的红色资源主要是国家革命发展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以及革命精神、物质等形态的文化,包含遗物、旧址、文物、场所等,研学旅行将红色资源作为基础,开展红色教学活动。研学旅行具有特定性、多样性以及探究性等特点,特定性方面是指研学旅行以传扬革命精神、民族与时代精神为目的,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建立的专项旅行活动。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会通过学与游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国家文化以及知识深入了解,让学生学习到国家历史文化内容。多样性角度中可知研学旅行是通过参观与体验等形式,开展的特色教育活动,活动中参观的每一处景点内容丰富,并且通过寓教于游的形式,实现爱国教育的目的。探究性方面是指研学旅行过程中有计划、体验以及实践性的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实践学习国家文化体验国家精神。青少年对文化知识的自我探究,不断吸收国家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自我思想政治素养。
二、爱国主义教育嵌入研学旅行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意识
研学旅行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在旅行活动中会为青少年宣扬革命先辈的精神与传统,有效落实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身爱国意识。青少年作为中国特色主义接班人,可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需要具有爱国之心,并且树立爱国主义信念,而研学旅行可有效实现该目标。研究旅行中以游、教、学为主要形式,将三者有效结合,可有效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目标,青少年在博物馆或者红色基地中,通过讲解员对事件的讲解,以及带领学生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参观博物馆的文物、塑像等,通过直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熏陶,令学生对情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坚定爱国信念。此外,通过研学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联合,可令学生建立国家归属感,以及民族团结意识,建立为中国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意识[2]。
(二)建立弘扬民族精神
研学旅行中包含的教育资源,均是我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群众开展战争时,遗留下的标志物与革命事迹等,旅行中通过博物馆中的书信、照片、历史影像、文物等,为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直观感受历史遗留,令青少年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不易,并且欣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目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重点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意识,并且建立团结、勤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国家发展提供力量。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民族复兴的源泉,可聚集人民群众的力量,将研学旅行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通过学习与实践,促进学生建立民族团结精神,增强群众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研学旅行属于教育活动的一种,在活动中蕴含多种学科的知识,将研学旅行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学生可学习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在活动的实践中,可提高自身的观察、思考、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学生在观察历史文物与遗址期间,学生会运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深刻感受革命事件的发生背景等,并且结合地理知识感受革命的战略目标,进而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加深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三、将爱国主义教育嵌入研学旅行的地方实践路径
(一)丰富研学旅行资源
研学旅行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内容之一,不断丰富研学旅行资源,可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开展,并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在资源拓展方面要建立多方面的资源体系,可重视文旅、教育、文物等大部分的合作,共同促进资源整合,在文旅方面可以为研学旅行提供历史遗址,以及景区等,文物部分可为活动提供文物资源,然后教育部分通过教学的角度,对各个部门提供的资源实现有效融合,将各资源内容互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学生在进入历史遗址与景区后,可感受到我国国家的自然资源,欣赏期间感受自然山河的演变,提高对山河的敬畏与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面对革命遗址、博物馆文物等资源中,通过革命遗址可以感受到我国先烈在革命年代的事迹,提高学生对先烈的尊敬,激发学生爱国信念。在观看博物馆文物期间,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时代的光辉,令学生建立保护文物的意识,提高学生爱国情怀。将各项资源整合,可设计特色路线,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等,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4]。
例如,开展辽宁研学旅行中,可以将辽宁的革命遗址、辽宁特色建筑与文化等建立特色旅行路线,可先带领学生观看“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通过纪念馆中留存的物品与雕塑,令学生感受到平顶山惨案的历史背景,以及民族英雄奋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在进入到陈列馆或者遗址中,馆内人员可进行逐步讲解,带领学生一点点地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事物,若是文物赏析则详细讲解各文物的历史背景,以及文物的发展起源,令学生深入感受我国红色文化,提高对英雄的崇敬和奋发向上的决心。此外,在讲解文物期间,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物对国家的意义,以及明确文物是国家传统文化以及历史的象征,激发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重视国家财产。
(二)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
我国存留的历史文化遗迹、文物、革命遗址等较多,均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提供资源,为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要结合资源建立更具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因此,在研学课程中应重点挖掘本地研学内容,做好研学课程设计,将提高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目标,结合地方不同区域特色,丰富研学旅行活动。在研学课程设计中包含计划、目标、类型、内容等,并且在教学中要保证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可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目标中应重点突出爱国教育的核心思想,并联合研学旅行的特点,令研学旅行目标具有可操控性,重视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提高。课程内容中要重视系统性,将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融入研学旅行的环节开展中,结合历史脉络以及青少年的认知,合理编排教学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建立不同的教学形式,充分感受国家文化资源,重视历史以及铭记历史,提高内心对国家的尊重与热爱。此外,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期间,要建立更具层次性以及多形式的活动方案,将文化资源与科学进行融合,并拓展研学旅行范围,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例如,在辽宁研学旅行中,以革命历史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在目标中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以及相应人物,情感目标中引导学生建立对革命先烈的敬畏,提高学生爱国热情,以及提高民族团结意识等。在设置活动中学生在参观革命纪念馆期间,引导学生倾听讲解员讲解,并观看革命影视资料等,令学生感受到先辈为国家解放而做出的贡献,进而提高对先烈的缅怀与祭奠。在学习期间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活动方式,如小学生在开展研学活动期间,则可以采用通过观看卡通爱国故事,以及演唱儿歌等形式,建立愉悦的研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若为中学生则可以结合所学历史,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等,详细了解革命人员的思想,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
(三)建立多方合作协同育人研学旅行教育
为保证爱国主义教育深入研学旅行顺利实施,并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需要建立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增加研学旅行资源,全方位培育学生爱国精神。学校在研学旅行中作为主导地位的存在,是研学旅行的组织以及实践者,学校应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在研学旅行中的意义,并将爱国主义融入学生整体教育中,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为学生制定出更具科学性的研学旅行规划。在地方实施期间学校应结合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通过生动讲解与体验,令学生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期间,还需与政府做好合作,政府在研学旅行中起到引导与支持的作用,重视研学旅行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提供针对性政策与资金支持。政府应确定研学旅行的地位,并重视研学旅行的管理工作,以及建立专项基金,为研学旅行的师资、课程、资源等多方面建立提供支持。社会机构拥有丰富的资源与人才,可以在研学旅行开展期间,为活动予以服务与支持,在爱国主义活动开展期间,可为学生开展文物展览以及讲解、体验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企业在研学旅行中可以提供先进科技等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实验室、科技项目等参观,令学生了解国家科技等发展,并且可以设置相关科技实验,令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将多方机构建立合作,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嵌入研学旅行目标,促进活动顺利开展,令学生感受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5]。
例如,在辽宁研学旅行中,学校结合政府制定的研学旅行相关政策,合理规划辽宁研学旅行计划,在获取政府资金等支持后,可与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公园人员进行沟通,安排到馆时间以及课程流程、主题等,然后各馆合理安排人员为研学旅行学生服务,提供讲解、文物参观、体验等项目,逐步讲解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等,予以丰富的爱国资源。如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中,可以将历史文物、图片等为学生展示,令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崇敬。在社会中可联系现有传统文化企业,如剪纸、皮影戏等,学生在博物馆对相应文物参观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然后学校与企业人员进行沟通,并获取体验课程安排,带领学生一一体验,并且在体验期间,管理人员可详细讲解文化背景与发展历程,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并建立文化传承责任感,激发学生爱国精神。
结束语: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教育可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研学旅行作为教育的形式之一,将爱国主义教育嵌入研学旅行中,可有效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通过丰富研学旅行资源、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等,可将地方历史文化、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充分展现,并且与博物馆、学校、政府建立多方合作育人,可促进学生建立爱国主义精神,尊重历史文化,激发保护国家文物资产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孔星,陈俊.红色研学旅行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及实践策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2,32(2):27-31,54.
[2]马书恒.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建构[J].中国教师,2024(12):69-73.
[3]段江汇,许玉丹.研学旅行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1(31):68-70.
[4]戴慧祺.基于研学旅行视阈的江西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49-51.
[5]邵俊平.初中语文如何通过研学旅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中外交流,2021,28(5):1475-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