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历史ip 在舞台剧改编中的创新性表研究

作者

王彦博

成都森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在剧场艺术多元化背景下,历史 IP 改编舞台剧正在发生着由“复刻历史”向“对话历史”范式变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受众对于历史叙事的企盼早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场景还原而转向了更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张力的表达形式。本研究以叙事学、戏剧美学和视觉艺术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了《两京十五日》、《杜甫》和《狂人日记》等经典的改编实例,深度探讨了历史 IP 在舞台展示上的创新手法。

一、解构传统叙事架构,重塑多线交织时空

在媒介形态飞速迭代和受众审美认知日益提升的当下语境中,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剧场艺术对于历史 IP 深度解读的需要。解构传统叙事架构实质上就是要对时空进行再编码,以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和多线平行叙事把线性时空序列改造成一个有多重阐释可能性的立体网络。这一叙事策略以后现代叙事理论作为方法论基础,突破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边界,整合了对历史事件客观陈述和现代价值判断,在有限的舞台物理空间中建构多层次叙事维度。通过碎片化情节重组和跳跃式时空连接,创作者能够打破单一视角限制,将不同层面的思维注入平行展开的故事线索,观众可以在多线索交织的观演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从而获得超越线性叙事的沉浸式体验,实现历史 IP在当代剧场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1]。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在叙事策略上有了很大的创新,把马伯庸原著史诗般的感觉搬上了舞台。全剧以明朝皇太子朱瞻基十五天返京奔袭为主要线索,透过精密叙事设计巧妙地织就朝堂权谋,江湖恩怨和市井民生这条支线。从叙事结构来看,导演摈弃了传统的平铺直叙,大量采用了倒叙,插叙以及闪回等手法,并将自己早年的记忆穿插在朱瞻基的出逃过程中、宫廷权力斗争中的往事和民间百姓生存百态使得历史事件发展和人物心理的变迁产生了共振。在舞台呈现方面,在机械舞台旋转升降和光影瞬息转换的辅助下,完成了由险象环生的宫廷密室向惊涛拍岸的运河航道,由熙熙攘攘的市井街巷向暗流奔涌的江湖客栈等情景跃动。不同时空中的情景用蒙太奇的方式迅速转换,既强化情节的紧张和节奏,又使受众在多线叙事交织之中,从各个侧面感受明朝社会纷繁复杂的画面,领略历史事件背后人性的挣扎和命运的选择。

二、挖掘人物情感内核,赋予角色全新生命

在改编历史 IP 舞台剧时,对角色情感内核的开掘是打破角色塑造瓶颈的关键途径。传统戏剧创作往往囿于历史记载之框框,容易把人物还原到符号化和脸谱化生存状态,现代观众则越来越要求其真实性和复杂性[2]。通过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脉络的深入分析,创作者可以突破这种限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双重维度上对人物形象进行重建。在现代人情感共鸣点上做锚,把历史人物放置在普世情感背景中,让人物的爱恨情仇,理想和困境更加接近当代受众认知经验。这一塑造方式既使人物获得了本真可感知的活力,又通过感情上的共通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唤起了受众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刻反思。当历史人物由平面化的象征变成血肉丰满的“个体”时,观众就能在观看演出时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联结,从而达到当代剧场对历史故事的心灵传承。

舞台剧《杜甫》对人物塑造有开创性的探索。本剧抛弃了对于诗圣的死板颂扬,而转向关注他们起伏跌宕的人生境遇和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在舞台表演中,杜甫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学大师,而是被塑造成一个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的“人”: 面对安史之乱的动乱,在他看来,有家国破碎之悲也有无力回天之痛;在脱离亲人的情况下,透过发抖的肢体语言、哽咽的独白把想念和内疚表现到了极致;官场不得志之际,借醉态癫狂之吟,寓理想破灭之怨愤于坚守气节之中。演员们通过精致的表演层次准确地展现了杜甫各个人生阶段中的感情变化—年轻时神采飞扬,中年时焦灼徘徊、暮年时期那种凄凉无助的感觉让观众窥探到了这一历史人物心灵深处。在该剧中,杜甫诗歌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学展示了,它已经成为他情感宣泄的一个出口,使观众能够在充满诗意和真实交织的舞台叙事之中,深切地感受历史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人性光辉。

三、创新舞台美术设计,重构历史场景意境

舞台美术设计是戏剧艺术视觉语言中枢之所在,它的创新突破可以有效地重塑历史场景叙事维度。传统写实风格通常囿于历史场景复刻还原而很难发掘IP 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核。而抽象,写意等设计手法通过对历史元素的解构和重建,用符号化和象征化视觉形态来传达信息,使舞台场景具有了一种超越真实的艺术张力。在色彩运用方面,打破真实历史场景对色彩的束缚,用高饱和度或者极端对比色调来加强情感表达;道具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比例和形状,通过夸张的变形来引起观众的视觉震撼和心理共鸣;布景设计更加关注空间的层次和隐喻,采用虚实相生结构来建构沉浸式叙事空间。这一设计理念摈弃历史场景表象描摹而转向艺术化视觉符号体系来实现历史 IP 文化内涵向可感转变、可解的舞台语言让观众在欣赏演出时得到了超越实际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迪。

舞台剧《狂人日记》的舞台美术设计堪称抽象写意手法的典范之作。主创团队摒弃了对小说时代背景的具象还原,以扭曲变形的木质结构搭建核心舞台装置。交错缠绕的木梁如藤蔓般向上生长,表面刻意保留粗糙的裂痕与斑驳的纹理,隐喻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与扭曲;错落有致的高低平台形成压迫性的空间层次,配合可旋转的镜面装置,营造出人物被困于无形牢笼的视觉意象。在灯光设计上,冷色调的蓝紫光与猩红的光束交替投射,时而如利剑般刺破黑暗,时而如血雾般弥漫空间,强化了荒诞、压抑的氛围。道具的运用同样极具象征意义,演员手中的巨型书页道具,边缘被处理成锯齿状,当演员翻动“书页”时,纸张摩擦的刺耳声响与扭曲的肢体动作相呼应,将原著中吃人礼教的恐怖与人性异化的挣扎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种极具张力的舞台美术设计,不仅精准诠释了原著的精神内核,更通过视觉艺术的独特魅力,为观众带来震撼的情感冲击与深刻的思想触动。

结语

历史 IP 改编舞台剧决不是过去的单纯复刻,它是超越时空的创意对话。通过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舞台美术等三个创新策略进行论述,揭示剧场艺术是怎样从现代视角去解构历史文本并运用艺术手法去重建文化记忆。从《两京十五日》中多线叙事的创新,到《杜甫》中情感的深入挖掘,再到《狂人日记》中视觉符号的创新,这些都是实践中的证明:为了让历史IP 在舞台上重新焕发活力,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框架的限制,并在历史背景与现代审美观念的交汇点上寻找创新的支撑点。

参考文献:

[1] 熊翘 . 民国历史题材舞台剧对历史的现代性书写以浙江话剧团民国系列剧为例 [J]. 中国戏剧 ,2024,(02):54-56.

[2] 李念 . 红色文化与陕北舞蹈元素的融合与创新——从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谈起 [J]. 中国舞蹈学 ,2022,(01):302-310+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