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数学开展模块化教学的策略探讨

作者

茅红钢

启东市第一中学

摘要:数学课开展模块化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从目前来看,模块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模块设计与实施难度较大,且学生难以适应,容易引发心理压力。加之,受模块内容重叠、衔接不当等问题的影响,降低了整体教学效果。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将详细阐述数学开展模块化教学的可行性策略,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学生打造一个高效课堂,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学科知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模块化教学;策略

所谓“模块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知识模块,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教学,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模块进行学习。模块化教学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更灵活,可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同时,模块化教学突出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一、分门别类,建立框架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在模块化教学中需要分门别类地整理知识点,以此建立起知识框架。分门别类整理知识点是开展模块化教学的第一步,可用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亦可指导学生通过记录分类笔记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区分,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如在《三角函数》一课教学时,为了开展模块化教学,可利用表格将本章节内容科学划分为模块1:基础概念、模块2:图像与性质、模块3:公式推导、模块4:综合运用几个主模块,再分门别类建立子模块。以“模块1:基础概念”主模块为例,建立角与弧度制、三角函数定义两个子模块,并清楚划分各个子模块包含的核心内容。再以“模块2:图像与性质”为例,分门别类建立基本三角函数图像、图像变换两个子模块,并清楚划分在基本三角函数图像这一子模块学习中主要包含了y=sinx、y=cosx、y=tanx的图像绘制与周期性分析核心内容。分门别类建立好知识框架以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进行学习,以通过模块化学习拓展自身知识视野。自主学习阶段,可针对各个模块的内容制作时长为5分钟的微课视频,便于学生高效完成模块化学习。同时,可专门建立一个“模块通关卡”,精准追踪学生模块化学习情况。

二、横向联系,寻找关联

在模块化教学中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关注模块内部内容,还要考虑模块间横向联系。为此,不能只是强调分门别类整理知识,需有效利用思维导图等一些辅助工具不断地梳理归总模块内容间关联,通过横向联系的方式促进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更高阶应用。如在《解三角形》章节内容教学时,可先将本章节内容划分为“三角形基础”、“定理与公式”、“解法策略”、“实际应用”几个学习模块。建立好知识框架以后,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有4-5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以“解三角形”为中心,用思维导图寻找各个模块间的关联,横向联系“三角形基础”、“定理与公式”、“解法策略”、“实际应用”几个模块。思维导图具体构建中,向学生提出几点要求:1、用箭头标注联系;2、用红色标注数学关系,用蓝色标注应用场景,强化知识关联。待学生构建完思维导图以后,从逻辑连贯性、知识点覆盖度、创新性联系(链接向量或坐标系)几个方面入手实施评价,以强化学生对模块内容间关联的准确把握。

三、归类错题,查缺补漏

在模块化教学中对应知识模块为学生归类错题,可精准定位模块化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具体开展模块化教学时,要注重对应知识模块并按照知识点、错误原因等对错题进行归类,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记录错误分析,带领学生探索矫正方法,以此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期间,可使用颜色标注、思维导图等辅助工具对错题进行归类,帮助学生直观识别错误类型。如在《三角恒等变换》一课教学时,可紧密联系本章节教学内容将其建立为“基本恒等式”、“符号与角的范围分析”、“公式灵活运用与变形技巧”、“方程解集与角度限制”、“分式与根式变形规范”几个学习模块。当学生学习完各个模块内容以后,为他们布置一些课堂练习,并注重对应各个知识模块为学生归类错题,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如对应“基本恒等式”知识模块为学生归类公式记忆混淆错误类型,并直观展示典型错误,即将cos(A+B)误记为cosA+cosB。对应“符号与角的范围分析”知识模块为学生归类符号处理错误这一错题类型,并出示典型错误。同时,提出具体的矫正策略,包括单位圆动态演示、奇偶性强化训练等等。对应知识模块归类好错题类型以后,继续为学生布置一些分层矫正练习,强化学生对错误原因的反思,并以此提高模块化教学效果。

四、专题攻克,重点突破

在模块化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内容的学习,要注重通过作业、日清、测评等方式检测学生在每个模块中难以掌握的内容,再进行专题提升,以顺利解决模块中难点内容学习,确保学生能综合运用模块中知识点解决数学问题。在模块化教学中只有百分之百完整地掌握了知识点才能避免知识断层,并构建起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为此,在《导数及其应用》一课教学时,可尝试建立“导数的概念与几何意义”、“导数的计算与法则”、“导数与函数性质”、“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几个模块开展教学,再针对各个知识模块安排一些专题训练,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内容学习。以“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知识模块教学为例,可为学生安排基础题组、应用题组、变式训练等不同形式的专题训练。如汽车刹车距离(t≥0),求刹车后何时速度降为0并分析加速度变化规律,要求学生有效利用“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模块内知识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对问题进行解决,以便于通过专题训练让学生学会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确保学生能完整掌握本模块内知识点。在这里,通过安排专题提升训练帮助学生突破了模块内重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百分之百掌握了每个模块的知识,最终取得了最佳的模块化学习效果。

结论:综上可知,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注重梳理各个模块的知识框架,再深入提升模块间联系,对知识和错题进行分类整理,由此打开学科学习的大门。教学实践中,为取得最佳的模块化教学效果,要有效利用分类笔记等帮助学生分门别类建立知识框架,并巧用思维导图寻求知识间联系。同时,通过归类错题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再通过针对性训练突破学习重点,以此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侠飞.智慧课堂环境下高中数学模块化教学的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27):90-92.

[2]刘钢."模块化"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中学数学,2023(1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