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路径探究
李浩逸
湖北省罗田县丰衣坳小学
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塑造学生思想品格重任,而小学阶段则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学生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在小学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已成为当前教师亟需思考课题。传统教学,教师主导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情况较为突出制约了思政教育实效性,探究聚焦小学思政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路径,期望能够探索一套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方法为提升小学思政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主体意识培养现状分析,问题成因深入探讨
小学思政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现状呈现多种问题,课堂互动质量不高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普遍不足,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占据主要位置,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致使学生对思政内容理解停留于表面。思政课堂评价机制单一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而忽视了主体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形成,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者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意识。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小学思政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师专业能力有限难以开展有效主体性教学活动,学校管理层面对思政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时安排受挤压教学质量监督机制缺位,导致主体意识培养流于形式。
问题成因方面教育理念滞后是制约因素,传统应试教育思维仍然影响着部分教师教学行为,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专业素养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对主体性教学方法把握不准,难以设计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家校协同机制不完善,家长教育理念与学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缺乏一致性引导环境。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给学生价值判断带来困惑影响主体意识健康发展,评价导向不科学过分强调统一标准,忽视个体差异挫伤了学生自主探索热情。
二、主体意识培养目标定位,路径选择科学规划
小学思政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习惯青少年,此目标体现为多层次结构体系,认知层面而言学生需理解思政核心内容形成初步政治认知框架,情感层面来看培养对祖国、人民、集体情感认同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激发内在爱国热情,行为层面上引导学生将思政认知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成为关键一环,通过行为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目标定位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策略,低年级注重兴趣培养与情感体验,中年级侧重行为习惯养成,高年级强化价值认同与实践应用。目标设定应保持前瞻性,既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又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确保目标达成可评估性也十分必要,建立科学评价标准能为教学实施提供明确导向,促进教学活动围绕目标有序开展最终实现思政教育育人功能。
路径选择科学规划方面应构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家校协同、社会支持多维培养体系,通过系统设计确保主体意识培养有效进行,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成为首要任务,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与活动组织者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与支持。创新教学模式也不容忽视,引入项目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优化课程内容成为基础保障,将抽象理论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增强教学内容亲近性与实效性,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亦属必要,使教师具备设计实施主体性教学活动能力。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则从结果层面提供支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知识掌握、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加强家校沟通形成育人合力确保学生在一致性教育环境中成长,最后整合社区资源拓展思政教育空间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成长,促进主体意识培养目标全面达成。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体意识培养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完善构建
主体意识培养方法创新应立足学生实际采取多样化教学策略,情境创设法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增强教学亲切感与代入感,例如结合校园生活中友谊、责任等话题,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自然习得思政观念。问题驱动法围绕关键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解决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学习法围绕主题开展长期学习活动如我爱我家乡项目,让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历史文化与发展变化,增强认同感与责任感。体验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参观学习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思政内容实现知行合一,互动探究法借助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与参与
热情,培养合作意识与表达能力。
评价体系完善构建应遵循发展性、多元化、过程性原则,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度等多维指标,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收集学生作品、活动记录等材料形成发展性评价档案,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引入表现性评价,通过展示、汇报等形式考察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构建增值性评价标准注重学生个体进步幅度,避免横向比较带来消极影响。评价结果运用方面及时反馈指导改进,激励前进避免将评价作为单纯甄别与选拔工具,建立评价结果分析机制定期总结评价数据,反思教学得失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校本评价标准,根据学校特色与学生实际制定符合本校情况评价细则,保证评价公平性与有效性。
结论:小学思政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明确培养目标与实施路径,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主体性学习能力与思政素养。实践证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创设民主平等课堂氛围,是提高思政教学实效关键所在。未来小学思政教学应进一步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现思政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 爽 . 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路径探究 [J]. Advances in Education, 2025, 15.DOI:10.12677/ae.2025.153401.
[2] 陈惠茹 . 在小学生思政教学中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J]. 智慧少年 ,2023(29):0290-0292.
[3] 孙爱平 . 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思政教学探究[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