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探究
杨代华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金狮初级中学
引言
在语文素养培育背景下,阅读教学正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建构。初中语文课堂常出现文本解读碎片化、情感体验表面化、思维训练浅层化等问题。一些教师仅关注字词解释和段落大意,忽略文本深层意蕴;过度依赖教辅资料,使学生思维受限于标准答案。这种教学现状无法满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要求,也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文本细读,作为深度阅读的重要方法,强调精细解码语言符号、立体建构文学意象、深度体认情感逻辑,为解决当前阅读教学困境提供有效路径。
一、语言品析:构建文本细读的基石
语言是文本的物质载体,精准的语言品析是打开文本世界的钥匙。在《背影》教学中,通过“步履蹒跚”、“探身向前”、“攀爬”、“收缩”、“轻微倾斜”等动词的细读,学生不仅能感知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更能体会朱自清用词的精准凝练。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 " 他走了几步 " 与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慢慢探身下去 " 的叙述差异,感受白描手法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在《春》的教学中,针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比喻句,组织学生讨论色彩排列的内在逻辑,发现作者通过视觉通感构建的春日图景。这种语言层面的微观剖析,既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又能培养其敏锐的语感能力。
在《孔乙己》中,通过“排出九文大钱”与“摸出四文大钱”的对比阅读,教师可设计“动词置换实验”:若将“排”更改为“拿”或“放”,“摸”更改为“掏”或“取”,文本效果将产生何种变化?学生通过角色代入和情境模拟,深刻理解动词选择与人物性格的内在关联。这种训练不仅能提升语言敏感度,更能培养严谨的学术思维。教师还应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如《安塞腰鼓》中所描述的“骤雨般急促的鼓点……”的排比句式,通过节奏性的朗读,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语言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
二、意象解码:搭建文本理解的桥梁
文学意象是作者情感投射的载体,系统化的意象解码能深化文本理解。在《天净沙·秋思》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意象图谱”:枯藤、老树、昏鸦等九个意象如何构成完整的意境?通过意象叠加分析,学生发现这些衰败意象共同指向“断肠人远在天涯”的漂泊之苦。在《荷塘月色》教学中,针对" 月光如流水一般" 的比喻,可组织" 意象变形" 活动:若将月光比作薄纱、银霜或轻纱,意境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种训练能帮助学生理解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的适配性。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在《水调歌头》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明月何时有”的哲学追问、“转朱阁,低绮户”所描绘的时空变迁,以及“但愿人长久”所表达的情感升华,构建完整的意象阐释链。现代散文中的意象同样值得深究,如《紫藤萝瀑布》中瀑布意象既指形态特征,更象征生命力的奔涌。教师可设计意象溯源活动,让学生查找相关典故资料,理解作者如何实现传统意象的现代转化。这种跨时空的意象解读,能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三、情感共鸣:实现文本价值的升华
情感共鸣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需要教师搭建有效的体验通道。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教师可创设细节放大镜环节:聚焦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的细节,通过动作分解、神态想象、语言补白等活动,还原母子对话场景。当学生补充出“孩子,我们应当好好生活。”的潜台词时,文本的情感张力得以充分释放。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针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转变,可组织 " 心理独白 " 创作:让学生以不同角色身份撰写内心独白,在角色互换中理解人性的复杂。
经典文本的情感表达往往具有多义性。在《故乡》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变化,通过厚障 " 意象的象征意义探讨,理解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对于《岳阳楼记》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可策划“古今对话”活动:让学生结合抗疫英雄事迹,阐释新时代忧乐观的内涵。这种情感教育既扎根文本,又联系现实,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四、教学策略的系统化构建
文本细读需要系统化的教学策略支撑。在预习阶段,可设计三问导学单: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文本认知框架。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运用“问题链”来推进教学活动:例如,在《社戏》的教学中,构建了“观剧前- 观剧中- 观剧后”的主要问题链,每个环节进一步细分为“描述了哪些场景”、“运用了哪些技巧”以及“传达了何种情感”的子问题。在教学的拓展延伸阶段,可以组织“文本再创作”活动:例如,将《皇帝的新装》改编为课本剧,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角色性格的理解。
差异化教学乃提升文本深度阅读成效之关键所在。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运用“关键词标注法”,要求其在阅读材料中圈选能够反映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汇;对于学力较强的学生,则可安排“文本互文”作业,例如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形象之异同。评价方式亦应实现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笔试之外,还可增设“朗读鉴赏”、“微写作”、“读书报告”等评价形式。某校举办的“最美段落朗诵会”,通过充满情感的朗读表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文本深度阅读的兴趣。
五、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两年教学实验后,班级阅读能力显著提升,文本理解题和文学鉴赏题得分率分别增加 18% 和 22% 。学生笔记显示文本敏感度提高,但存在过分细读和过度解读的问题。教学需平衡微观与宏观分析,个性解读与文本原意。
未来教学应构建三维细读体系,包括语言、思维和审美维度。利用数字技术如 VR 和语义分析软件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需加强文学理论学习,建立资源库共享优质案例。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培养深度阅读能力。
结束语:
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它要求教师以专业眼光发现文本秘妙,以匠心设计搭建学习支架,以人文关怀滋养学生心灵。当学生学会在字里行间驻足品味,在意象世界自由穿梭,在情感海洋深度潜游,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这种教学追求既是对语文教育本质的坚守,也是对核心素养培育的积极回应,值得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郑桂华 . 语文有效教学 : 观念·策略·设计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2] 余映潮 . 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 40 篇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