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设疑提问的艺术

作者

白章换

神木市第十三中学 719300

引言: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促进深度理解成为教师关注焦点。设疑提问是一种重要教学策略,既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又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然而,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往往忽视问题设计艺术性,导致课堂提问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教学功效。立足教学实践,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疑提问艺术,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设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教师应当围绕数学概念构建悖论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失衡,比如讲授圆周率时可提出为何 π 无法精确表示?此类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富含探索空间,能促使学生思考数字本质。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拉近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距离。学习比例知识时,教师应当设问:制作蛋糕需按配方精确称量材料,若材料翻倍,各组分应如何调整?通过贴近生活实例,学生易于理解抽象概念,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采用猜想验证模式,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并验证,教授几何证明题目时引导学生先猜测结论,再通过推理验证,此过程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设置开放性问题亦为有效策略,如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可能存在哪些规律?此类问题无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培养发散思维。巧用反问法引导学生反思,比如为什么负数乘负数等于正数?促使学生重新审视已掌握知识,深化理解。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应注重难度梯度,确保问题既具挑战性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创造思维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二、巧妙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提问不仅关注结果获取,更重视引导学生经历完整探究过程,采用递进式提问策略能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解决难题,设置关键节点问题则有助于把握解题转折点,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善用比较型问题可促进知识联系,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设置预测性问题有利于培养推理能力,鼓励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引导反思问题则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解题策略,提升解题能力。教师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等待时间,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空间,创设宽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允许错误发生。更应注重过程评价,肯定学生思维努力,培养数学探究精神与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主体性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相交线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巧妙设计提问序列引导学生探究。课堂伊始教师展示两条相交直线图形,提问: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点周围角度关系。当学生回答出形成四个角后,教师继续追问:这四个角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鼓励学生猜测。出示量角器让学生测量,引发思考:为何对顶角相等?如何证明?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学生逐步发现并验证对顶角相等性质。进入同位角余角定理教学环节,教师应当设问:两条相交线被第三条线所截,会形成哪些角?这些角之间有何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角度关系。当学生初步理解后,教师设置挑战性问题:若已知一组对顶角度数,如何计算其余各角度数?通过实际计算加深理解。最后,教师提出应用型问题: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现了相交线角度关系?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递进提问,由浅入深,既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又引导其经历发现—猜测—验证—应用完整思维过程,有效培养几何直观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精准设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构建挑战性问题情境可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设置逆向思维问题有助于培养多维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从结果推因形成逆向推理习惯。运用类比迁移提问能促进知识灵活应用,鼓励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至新情境,设置开放探究问题则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体验数学创造过程,而跨学科问题设计则帮助学生建立学科间联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为确保设疑效果教师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表现,营造允许犯错氛围,鼓励大胆猜想与严谨求证。更应培养学生自主提问习惯,引导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真正实现数学学习主体性,为未来持续学习与创新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行线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通过精准设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堂开始,教师呈现几组直线图案,提问:

哪些直线互相平行?如何判断?引发学生思考平行本质。学生初步回答后,教师设疑:若两直线不相交,它们一定平行吗?此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引导学生思考空间几何情况,突破平面思维限制。进入平行线判定定理学习时,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已知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同位角相等,这两直线关系如何?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索证明思路。当学生理解同位角判定法后,教师巧设逆向问题:若两直线平行,它们与任意直线相交所成角度间存在什么关系?如何证明?促使学生建立平行线性质与判定条件联系。针对平行线距离概念,教师应当提出开放性问题:两条平行线间距离如何确定?有无多种测量方法?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解法。最具挑战性环节是设置拓展问题:平行线性质能否推广至曲线情况?此类问题超越教材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曲线间平行概念,培养数学抽象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其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及创新思维,体现数学探究本质。

结论: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又能有效引导探究过程,培养创新能力。问题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开放性与挑战性平衡,教师需创设宽松课堂氛围,尊重学生思维差异,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数学内容设疑提问策略,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问方式创新,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磊兴 . 设疑激趣以趣教学——初中数学提问教学的有效探讨 [J].读写算 ,2024,(16):71-73.

[2] 张振宣. 设疑激趣,以趣教学——初中数学提问教学的有效探讨[J].智力 ,2020,(25):77-78.

[3] 徐桂胜 . 精巧设疑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提问 [J]. 中学课程辅导 ( 教师教育 ),2020,(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