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许敬
安徽广播电视台 230071
摘要: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年度优秀少儿节目名单,安徽省《锄禾锄禾》《童话亮晶晶》和《宝贝爱听之乡村振兴亲子游》三档少儿文化类节目脱颖而出,入选数量在全国省份中并列第三。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三档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实践,探讨了其在内容创新、文化传承、媒体融合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旨在为少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少儿节目;内容创新;文化传承;媒体融合;价值取向
一、引言
在广播电视领域,1995年首届“电视与儿童世界峰会”期间提出并首先由38个国家签署认可的《儿童电视宪章》(The Children’s Television Charter)是有关未成年人节目规制与引导中最根本的遵循。该宪章明确提出7项要求,首条即是“儿童应有专门为他们制作的高质量节目,这些节目除了娱乐外,还应允许儿童在身体、智力和社会性方面发挥其最大潜力”【1】。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媒体融合传播的大背景下,我国少儿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优秀少儿节目不仅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还能够对其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安徽省三档优秀少儿节目成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年度优秀少儿节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二、来源于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内容创新
(一)《锄禾锄禾》:一日小农夫,收获大不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孩子们的世界里渐渐远离了泥土的芬芳与稻谷的馨香。阜阳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电视节目《锄禾锄禾》是一档少儿真人秀节目。真人秀节目虽然宣称“真实”,但事实上一方面反映现实,另一方面又在制造现实【2】。这档少儿栏目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每期节目邀请6—8名“小农夫”,让孩子下田体验,泥巴一沾手,汗水一流,“农耕”就不再是书本上的字儿。《锄禾锄禾》节目的成功,就在于将“农耕”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们,使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体验。当小脚丫踏进大农田,童趣与农耕文化的奇妙碰撞就成了活生生的记忆。一日种养,一生收获,这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精神滋养。孩子们在节目中不仅学会了农耕知识,更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这种“活化”农耕文化的做法,为广电行业提供了新思路 :即多搞点“实战演练”,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走进现代家庭,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二)《童话亮晶晶》:故事新演绎,智趣双辉映
合肥市广播电视台的《童话亮晶晶》采用“老故事新讲法”,让古老的文化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节目通过 shi这个拼音的不同音调,衍生出“诗、食、史、饰 ”四个主题,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新奇与趣味的传统文化世界。在《诗》篇章中,节目没有简单地吟诵古诗,而是将孩子们对《长安三万里》的热情与安徽美景相结合,让他们在探寻诗意的过程中,用现代的眼光去欣赏和理解古诗,感受古诗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让他们学会如何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传统文化。在《史》篇章中,节目没有枯燥地灌输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比包拯与动画片里的人物,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并尊敬这位历史人物。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们对孝顺廉洁、刚正不阿的精神有了更深刻地认识。而《饰》篇章则结合合肥园博园活动,以汉服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从好奇到热爱,再到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宝贝爱听之乡村振兴亲子游》:文旅新潮涌,亲子乐无穷
在学习“千万工程”的实践中,文旅产业积极探索与时代的无缝对接,芜湖传媒中心精心制作的《宝贝爱听之乡村 振兴亲子游》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生动写照。节目不仅聚焦于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主题,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方式,让文旅体验焕发“潮”流新活力。节目精心规划一条穿越芜湖市乡村振兴亲子游线路,沿途不仅有沉浸式的故事体验,还有高科技现代化农业工具的精彩展示,让孩子们亲眼见证科技如何为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探寻历史文化的旅途中,节目推荐了繁昌区的红色中分村,以及历史文化遗址繁昌窑、人字洞等,让孩子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种将乡村振兴与历史文化巧妙结合的方式,不仅激发起孩子们对乡村的浓厚兴趣 和向往之情,更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了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的种子,为未来的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三、健康之基:构建于价值取向基础上的亲身体验
优秀的少儿文化节目不仅仅要追求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更要注重其价值取向和正面教育作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因此,少儿节目更应该承担起传递正能量、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责任。
《锄禾锄禾》通过展示农耕的艰辛与收获,教育孩子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节目中的“小农夫”们在体验农耕生活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农耕技能,更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加珍惜粮食,也让他们对劳动产生了敬畏之心。
《童话亮晶晶》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融入勇敢、善良、诚实等美德教育,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节目选取的故事不仅富有趣味性,更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孩子们不仅能够享受到故事的乐趣,还能够从中汲取到美德的滋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宝贝爱听之乡村振兴亲子游》则通过亲子互动和乡村体验,培养孩子们的亲情观念和环保意识。节目中的亲子游 活动不仅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还让孩子们在乡村 体验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环保的重要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也让他们更加珍惜与家人的时光。
四、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好吃而又有营养的“文化小灶 ”
这三档节目的成功,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少儿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诸多实战启示。
(一)内容创新是灵魂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各种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为内容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这也意味着孩子们面临着更加多元和丰富的信息选择,他们的注意力成为了各种媒体争夺的焦点。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内容,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无论是《锄禾锄禾》的农耕体验,还是《童话亮晶晶》的传统文化演绎,亦或是《宝贝爱听之乡村振兴亲子游》的乡村探寻,都注重在内容上做文章,通过新颖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化。
(二)文化传承是使命
少儿节目,作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陪伴者,其肩上承载的不仅仅是娱乐与教育的功能,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在孩子们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少儿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同时,少儿节目还应将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德育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关乎着孩子们品德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塑造。而美育则是培养孩子们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少儿节目通过将德育与美育相结合,可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媒体融合是趋势
在电子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阅读能力、逻辑思考能力都不再成为接受信息、掌握知识的前提。信息爆炸与图像化处理相结合,成人世界的秘密完全向儿童敞开,成人失去了对知识的控制权,儿童则拥有一种强有力的“媒介素养”,以及成人无法拥有的一种自发天生的力量,在对电子媒介的掌控上甚至还要更胜成人一筹[3]。正因如此,伴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少儿节目更加应该积极主动拥抱新媒体,实现跨屏传播。这三档节目都注重大屏小屏的互动,有的还通过与爱奇艺、抖音等平台的合作,实现了节目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这种媒体融合的方式,不仅扩大了节目的受众范围,也提高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五、结论
《锄禾锄禾》《童话亮晶晶》和《宝贝爱听之乡村振兴亲子游》三档节目的成功入选,不仅是对安徽省少儿文化类节目制作水平的肯定,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未来的少儿文化节目制作中,我们应继续注重内容创新、文化传承、媒体融合和贴近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为孩子们烹制出更多既香美又健康的“文化小灶”,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少儿节目制作经验和技术手段,提升少儿文化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和影响力,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知识引领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彭锦.“引导与保护:未成年人节目规制政策浅析”[J].《现代视听》2024年(07):23-27.
【2】汪梦君,田娜娜.浅谈大众文化视角下的电视真人秀奇观[J].新闻世界,2015(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