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意义
冯蓓
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初级中学 江苏省南通市 226316
摘要:初中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初中教学中可逐步树立学生对世界、生活、社会以及未来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语文作为工具性、人文性、理论性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中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从中感悟人生与生活。而初中语文内容中,更加注重学生思想、情感与价值的养成。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期间,将课程思政观念充分落实,以传统文化为融合点,加强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文化素养、精神观念的提升。为此,初中语文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教师要以合理手段和方式,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与内容,传承文化价值和精神观念,助力学生思想道德、人文情感等观念的提升,为学生今后成长、发展、学习等多个方面奠定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非常宝贵的财富,不仅能够体现古代人民的智慧、文化,还将优秀的精神文化进行推广,在目前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入,创造独具魅力和特色的语文课程思政体系,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进一步传承、发扬与创新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价值,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
(一)文化基因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将历史发展中沉淀的智慧与文化进行传承,承载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等多种内容,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讲,传统文化包括儒家仁爱和谐思想、道家自然无为哲学、法家的法制观念等多元化内容,在初中语文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文化与精神都能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在课程思政建设期间融入传统文化,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学习基础上,深入感悟文化的精髓和内容。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活动中[1],文章主要将独具特色的景物进行结合,营造萧瑟凄凉的氛围环境。在学习期间,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词节奏的把控,对诗词意境进行分析,感受诗词中悲凉的氛围,并让学生体会诗词传达的情感价值。在传统文化融入期间,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意义,而教师可以对创作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古人生活习惯,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进行了解,从诗词中体会古人的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的讲解和人物传记,学生可以了解民族历史进程和精神风貌,丰富学生知识学习范围、精神世界,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加强文化传承的效果。
(二)文化自信的培养
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文化传播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深入理解和学习中,提升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同,感悟文化独有的魅力和传承价值,这也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和自尊的关键途径。在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构建中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迎接学习与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加深学生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以正确人生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未来成长,确保学生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为此,融入传统文化,将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文化进行传承,培养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接班人,为国家建设提供保障。
在《太空一日》的教学期间[2],需要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对航天人坚韧、勇敢的精神进行学习,树立学生为祖国建设贡献理想的精神。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划分,体会作者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感悟文章传达的情感价值,导入环节中可利用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的目标,介绍我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历史,奠定学生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
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价值观念是语文课程思政构建的核心,价值观念不仅包含思政道德与伦理思想,还能将优秀品德进行传播,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目前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充分培养学生仁爱、诚心、忠诚的人生观,通过语文教学内容来塑造学生良好打拼的素养[3]。在教学期间,可以融入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多种方式,确保学生可以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认知、民族感悟以及社会责任,优秀文化不仅蕴含在学生知识体系中,还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情操的核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充满多种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通过文章内容真实还原历史发展,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以及文化精神进行感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文章学习中,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邓稼先/杨振宁》教学活动期间[4],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成就,对文章中重点词语和语句进行把握。在课程思政的构建期间,要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邓稼先无私奉献、精忠报国的精神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与价值观念,鼓励学生为实现国家复兴而学习与成长。在课程导入期间,教师可以对人物的生平事迹、研究成就等内容进行阐述,从而吸引学生对文章内容学习的兴趣,并对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进行体会,感悟国家发展的进程,在邓稼先核武器研发过程中的艰苦进行体会,并从其中感悟人物的奉献精神,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感悟优秀精神品质。
三、丰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
现如今在课程改革的引导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建设需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突破语言文字的教学范围,将历史发展文化沉淀结果进行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将文化巧妙地与文章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感悟文化的魅力。通过合理教学方式,扩展学生的见解和知识范围,实现跨学科素养的提升,助力学生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坚定不移的发扬我国优秀文化和精神。
《木兰诗》教学过程中[5],需要学生通过文章感悟木兰替父从军的忠勇与孝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在文章解读中体会古代女个性的独立与智慧,激发学生对文学文化的热爱。课程导入期间,教师可通过播放木兰从军的故事、典故、片段来引入课程内容。按照诗歌段落进行讲解,对宏观意象和情节进行划分,重点解析文章字词,讲解古代文章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选择诗歌中的关键场景,融入古典乐器让学生富有感情地对文章进行朗读和演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结束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独有的魅力和内涵,将中华民族优秀发展历史与文明成果进行融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以助力学生综合发展为核心,明确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融入的重要性,确保学生可以在今后的成长发展中,秉承优秀精神文化,应对多种困难和挑战。目前,在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要注重文化的融入与传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吴招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陕西警察学院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3):49-51.
[2]高云燕.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J].区域治理,2024(11):198-200.
注: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德育熏陶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H20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