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驱动下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实现路径

作者

郭季花

临漳县图书馆 056600

引言

当前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存在三方面局限:一是用户需求识别模糊,依赖人工统计的借阅数据进行简单分类,缺乏对用户行为的深度挖掘,导致推荐资源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足 20% ;二是服务响应滞后,用户咨询平均响应时间超过 48 小时,个性化阅读计划制定需 3-5 个工作日;三是资源推送泛化,基于 “热门图书”“新书推荐” 的粗放式推送,使得个性化资源点击率不足 5%< 。AI 技术的成熟为突破这些局限提供了可能:通过用户行为数据的实时分析构建精准画像,依托算法模型实现资源智能匹配,借助智能交互终端提供即时服务,形成 “需求感知 - 智能分析 - 精准服务 - 反馈迭代” 的闭环体系。

本文聚焦 AI 驱动下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实现路径,从数据基础、技术支撑、服务场景、保障体系四个维度展开研究,结合国内实践案例分析技术应用的成效与挑战,为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落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现状与 AI 技术赋能基础

(一)传统个性化服务的实践局限

1. 用户需求洞察浅表化

传统个性化服务依赖用户主动填写的 “兴趣标签” 与借阅历史统计,数据维度单一且更新滞后。某省级图书馆的调查显示,其 “个性化推荐” 系统仅依据近 3 个月的借阅记录,未纳入用户的在线浏览时长、检索关键词、馆藏资源互动(如续借、评论)等动态数据,导致 65% 的推荐图书与用户当期需求不符(如向备考学生推荐休闲小说)。

2. 服务场景碎片化

个性化服务分散在借阅、咨询、活动等环节,缺乏系统性整合:借阅部门负责图书推荐,咨询部门处理个性化问题,活动部门组织主题阅读,各环节数据不互通,形成 “信息孤岛”。例如,用户在咨询台提出 “园艺种植” 需求后,活动部门仍向其推送 “美食烹饪” 讲座,服务连贯性不足。

3. 技术支撑薄弱

多数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依赖基础数据库与简单规则引擎(如 “借阅过 A 书的用户可能喜欢 B书”),缺乏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撑。某地级市图书馆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因未考虑用户阅读习惯的动态变化(如用户近期从文学阅读转向职场技能学习),推荐准确率长期低于 30% ,用户使用率持续下降。

(二)AI 技术赋能个性化服务的核心

1. 用户需求的深度感知能力

AI 技术可整合多源用户数据(线上行为:检索记录、页面停留时间、社交互动;线下行为:借阅频率、参与活动类型、空间使用偏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解析用户咨询文本中的潜在需求(如从 “孩子总咳嗽” 中识别出 “儿童健康护理” 需求),实现从 “显性需求” 到 “隐性需求” 的挖掘。

2. 资源匹配的智能精准性

基于协同过滤算法(分析相似用户的行为)与内容推荐算法(提取资源主题特征),AI 系统可实现 “千人千面” 的资源匹配。例如,针对 “历史爱好者”,不仅推荐同类型书籍,还能关联相关纪录片、学术讲座、线上展览,形成资源矩阵。

3. 服务响应的实时性与场景化

AI 驱动的智能终端(如聊天机器人、智能书架)可实现 7×24 小时服务响应,用户咨询平均等待时间从 48 小时缩短至 10 秒以内;同时,结合用户所在场景(如在少儿区则推送绘本资源,在自习区则推送静音提醒)提供适配服务,增强场景沉浸感。

(三)AI 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现状

国内领先图书馆已开展 AI 个性化服务探索:国家图书馆的 “智能咨询助手” 可基于用户历史对话提供个性化解答,准确率达 85% ;上海图书馆的 “智慧荐书” 系统通过用户画像推送资源,点击率提升至 45% ;深圳图书馆的 “个性化学习空间” 根据用户预约记录自动调整座位类型(如为考研学生预留带电源的独立座位)。这些实践验证了 AI 技术的可行性,但在数据整合、算法优化、场景覆盖等方面仍需深化。

二、AI 驱动下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实现路径

(一)用户数据的全维度采集与整合

1. 多源数据采集体系构建

行为数据:线上采集用户在图书馆官网、APP、微信公众号的检索关键词、浏览路径、资源收藏 /分享记录;线下通过 RFID 技术记录借阅图书的类型、频次、续借行为,借助视频分析(非人脸识别)统计用户在不同功能区(阅览区、展览区、活动区)的停留时间。

属性数据:基于用户注册信息(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与认证数据(如学生证、老年证关联的身份特征),构建基础属性标签体系。

反馈数据:通过 “资源评分”“推荐有用性评价”“服务满意度调查” 等主动反馈渠道,结合客服对话中的情感倾向分析(如 “这本书不太适合我” 的负面反馈),动态修正用户偏好。

2. 数据融合与隐私保护

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台,打破部门与系统壁垒,实现借阅系统、门禁系统、线上平台的数据互通。采用 “数据脱敏 + 权限分级” 保障隐私:用户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通过加密算法处理;数据访问实行 “最小权限原则”(如推荐系统仅调用用户兴趣标签,不接触原始身份信息);明确数据使用范围,禁止用于图书馆服务以外的商业用途。例如,杭州图书馆的数据中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用户数据的可追溯管理,隐私保护合规率达 100% 。

(二)智能分析引擎的搭建与用户画像构建

1.AI 算法模型的选择与优化

用户画像模型:采用 “标签权重动态调整” 算法,将用户行为转化为多级标签(一级标签:知识类型;二级标签:细分主题;三级标签:内容偏好),并根据行为频次实时更新权重(如近期频繁借阅科幻小说,则 “科幻” 标签权重从 0.3 升至 0.7)。

推荐算法:融合协同过滤(分析相似用户行为)与内容特征推荐(提取图书的主题词、作者、出版信息),解决 “冷启动” 问题(对新用户,基于注册信息与初始行为快速生成基础画像)。例如,南京图书馆引入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推荐准确率从传统算法的 28% 提升至 72%. 。

需求预测模型:通过时序分析预测用户潜在需求,如根据学生用户的借阅周期(学期初集中借阅专业书,期末转向休闲阅读)提前推送适配资源。

2. 精准用户画像的动态生成画像内容包含三个维度:

基础属性: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借阅证类型;

行为特征:阅读偏好(如历史类、科技类)、借阅频率(如每周 2 次)、使用场景(如周末上午访问);需求标签:显性需求(如 “备考公务员”)、隐性需求(如从 “育儿书籍” 借阅记录推断 “0-3 岁儿童教育” 需求)。

画像实时更新(每日凌晨自动迭代),并支持手动修正(用户可主动添加 / 删除兴趣标签),确保精准性。

(三)个性化服务场景的创新与落地

1. 资源发现与获取的个性化

智能推荐门户:用户登录图书馆 APP 或官网时,首页根据画像展示个性化内容(如 “为您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新书”“同类用户热门借阅”),并提供 “不感兴趣” 一键反馈功能,实时优化推荐结果。精准检索服务: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理解模糊查询(如 “适合老人的健康养生书”),自动匹配资源并按匹配度排序;提供 “关联检索”(如检索 “人工智能” 时,推荐 “机器学习”“大数据” 相关资源)。个性化馆藏导航:结合用户画像与实体馆藏分布,生成最优取书路径(如 “您想借的《昆虫记》位于少儿区 B3 书架,从当前位置直行 50 米左转”),并通过 AR 导航引导。

2. 阅读推广与活动的个性化

定制化阅读计划:根据用户目标生成阶段性计划(如为准备考研的用户制定 “3 个月英语备考书单+ 每周 2 小时学习空间预约”),定期推送进度提醒与补充资源。

个性化活动推送:基于用户参与历史推荐适配活动(如向亲子用户推送 “儿童绘本共读”,向摄影爱好者推送 “数字图像处理讲座”),并提供 “活动日历同步”“一键报名” 功能。

互动式阅读服务:通过 AI 伴读机器人为少儿用户提供个性化朗读(根据年龄调整语速与词汇难度);为老年用户提供 “语音读报” 服务,支持方言版本(如粤语、四川话)。

3. 特殊群体的个性化关怀

视障用户:开发语音交互的 “盲用图书馆” 系统,通过 AI 图像识别描述图书封面与插图内容,将文字资源转化为有声内容,实现 “听书” 自由。

残障用户:根据肢体障碍类型优化服务(如为轮椅用户预留无障碍座位,并推送就近的资源借阅点)。

外来务工人员:提供 “职业技能 + 法律知识 + 子女教育” 的个性化资源包,结合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进度推荐适配读物。

三、AI 驱动个性化服务的支撑体系建设

(一)技术平台搭建

1. 硬件基础设施

配置高性能服务器(支持百万级用户数据并发处理)、边缘计算设备(如智能书架的本地数据处理终端)、智能交互终端(自助借还机、AI 咨询机器人、AR 导航设备),确保服务响应延迟 ⩽1 秒。

2. 软件系统开发

构建 “云 - 边 - 端” 一体化平台:云端部署核心算法模型与用户数据库;边缘端(图书馆本地服务器)处理实时交互数据(如用户当前检索请求);终端设备(APP、自助终端)提供服务入口。开发标准化 API 接口,实现与馆藏系统、数字资源平台、第三方服务(如快递借阅)的无缝对接。

3. 安全保障体系

采用数据加密(传输加密、存储加密)、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技术,防止数据泄露与系统攻击;建立容灾备份机制,确保服务中断时数据可快速恢复( RTO⩽4 小时, RPO⩽1 小时)。

(二)人才队伍建设

1. 复合型人才培养

培养 “图书馆业务 +AI 技术” 的跨界人才:图书馆员需掌握用户画像构建、推荐算法原理等基础知识;技术人员需理解图书馆服务流程与用户需求。通过 “内部培训 + 外部合作” 实现能力提升:内部开展 “AI 技术入门”“用户数据分析” 等课程;与高校图书情报专业、AI 企业合作,引进专家讲座或联合研发项目。

2. 岗位体系优化

增设 “智能服务专员” 岗位,负责用户画像审核、算法效果监控、个性化服务问题处理;成立 “AI服务创新小组”,由图书馆员、技术人员、用户代表组成,定期研讨服务优化方向,确保技术应用与用户需求匹配。

(三)制度与伦理规范

1. 服务标准制定

明确个性化服务的质量指标(如推荐准确率≥ 70% 、用户隐私合规率 100%、反馈响应时间 ⩽: 4小时);制定《AI 个性化服务操作手册》,规范用户数据采集范围、画像使用场景、算法调整流程。

2. 伦理风险防控

防范算法偏见(如过度推荐某类资源导致用户信息茧房):定期审计推荐结果的多样性(确保每类用户的推荐列表包含 30% 以上的跨领域资源);允许用户关闭个性化服务,提供传统服务模式备选;公开算法原理(如推荐依据的主要因素),保障用户知情权。

四、案例分析:深圳图书馆 “智慧个性服务” 实践

(一)项目背景

深圳图书馆作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服务覆盖 1300 万常住人口,推出“图书馆之城”全域数字化服务 , 通过整合全市图书馆资源 , 推出 AI 馆员、移动服务、微信微博服务、短信服务等,旨在提升服务精准度与用户满意度。

(二)实施路径

数据整合:打通线上线下 12 类数据(APP 行为、借阅记录、活动签到、空间使用等),构建包含200 万用户的统一数据库,采用联邦学习技术(数据不离开本地,仅共享模型参数)保护隐私。

智能分析:引入 BERT 模型进行文本理解,协同过滤算法优化推荐逻辑,生成包含 “基础属性 + 兴趣标签 + 需求预测” 的三维用户画像,标签动态更新周期为 24 小时。

服务创新:

个性化 APP 首页:根据用户画像展示定制内容(如科技爱好者首页突出 “前沿科技” 专栏,家长用户突出 “亲子阅读” 板块);

“智阅” 推荐系统:每日推送 5 本适配图书,支持 “换一批” 功能(基于反馈实时调整);

AI 咨询机器人 “深图小助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解答个性化问题(如 “推荐适合小学生的编程入门书”),响应时间 ⩽5 秒。

(三)实施成效

项目运行 1 年后,数据显示:个性化推荐的点击率从 18% 提升至 62% ;用户平均借阅册次从 3.2本 / 月增至 5.8 本 / 月;服务满意度从 75 分(百分制)提升至 92 分;特殊群体服务覆盖率(如视障用户的语音服务使用率)从 30% 提升至 78% ,验证了 AI 驱动个性化服务的有效性。

五、结论

AI 驱动下的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通过数据整合、智能分析、场景创新与持续优化,实现了从 “被动服务” 到 “主动感知”、从 “泛化推送” 到 “精准匹配” 的转变,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与资源利用效率。深圳图书馆等实践案例表明,这一路径的核心在于 “以用户为中心”—— 技术应用需服务于需求满足,而非技术本身的炫技。

参考文献:

[1] 程焕文。公共图书馆的使命与责任 [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 47 (2): 4-17.

[2] 李国新。公共图书馆法实施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 46 (3)

[3] 黄水清,张新鹤。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 45(5): 20-34.

[4] 肖珑,张春红。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现状与趋势 [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 40 (1): 38-45.

[5] 李超,王锰。基于用户画像的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研究 [J]. 图书情报工

[6] 吴建中。智慧图书馆的新发展 [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 48 (3): 4-1

[7] 陈传夫,吴钢。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问题与规范路径 [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 46 (5):20-33.

[8] 刘炜,陈晨。图书馆智能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J]. 图书馆杂志,2021, 40 (7): 4-12.

[9]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 “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Z]. 2021.

[10] 深圳图书馆。智慧个性服务项目白皮书 [R]. 2023.

本文系邯郸市 2025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立项项目“AI 赋能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 20254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