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中的防水设计与施工技术探讨

作者

宋庆鑫

370321198510143617

摘要: 本文聚焦建筑工程领域,深入探究防水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键要点。详细阐述防水设计依据与原则,涵盖建筑类型、使用功能、环境条件等考量因素;剖析屋面、外墙、地下室等重点部位防水设计策略;深入探讨卷材防水、涂料防水、防水混凝土等主流施工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优化举措,旨在提升建筑防水性能,保障建筑结构耐久性与使用功能,推动建筑工程质量提升。

一、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防水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寿命、结构安全以及使用者的舒适度。无论是住宅、商业建筑还是工业厂房,渗漏问题一旦出现,不仅会损坏室内装修、设施,引发霉菌滋生、影响空气质量,还可能侵蚀建筑结构,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危及整体稳定性。因此,科学合理的防水设计与精湛的施工技术是打造高品质建筑的必备要素,对建筑行业发展意义深远。

二、防水设计依据与原则

(一)设计依据

建筑防水设计需综合多方面因素。首先,依据建筑所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如南方多雨潮湿地区,降水量大、空气湿度高,防水设计标准应相应提高,重点防范雨水渗透;北方寒冷地区,要考虑冻融循环对防水材料性能的影响,选用耐寒、抗裂性能佳的材料。其次,建筑功能定位不同,防水要求各异,像卫生间、厨房、游泳池等涉水区域,对防水严密性要求极高;而一般储物仓库,防水重点在于防止屋顶、外墙渗漏损坏货物。再者,依据建筑结构形式与构造特点,如装配式建筑构件拼接部位、高层建筑外墙装饰线条处,都是防水设计需特别关注的薄弱环节。

(二)设计原则

遵循 “防、排、截、堵” 相结合原则。“防” 是根本,通过合理选材、优化构造设计,从源头上阻止水分侵入,如屋面设置多道防水层;“排” 强调疏导,利用排水坡度、排水管道及时排除积水,减少水压对防水层的冲击,屋面排水坡度一般不小于 2%,确保雨水迅速流走;“截” 针对地表水或地下水,在建筑周边设置截水沟、止水帷幕等,阻断水源来路,像地下室周边常布置深层搅拌桩止水帷幕;“堵” 作为补救手段,对局部渗漏点精准封堵,如采用注浆法填补混凝土裂缝,多手段协同保障防水效果。

三、重点部位防水设计策略

(一)屋面防水设计

屋面作为建筑暴露在外的第一道防水屏障,至关重要。平屋面常采用卷材防水与涂料防水复合构造,先铺设卷材防水层,如 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其耐候性、柔韧性好,能适应屋面温度变化与基层变形,再涂刷防水涂料,填补卷材缝隙、增强防水整体性;坡屋面因排水迅速,瓦片自身有一定防水能力,重点在于瓦片固定与搭接,确保风掀不漏水,同时做好屋脊、天沟等细部防水处理,天沟采用不锈钢材质,内置防水密封胶,确保排水畅通且不渗漏。

(二)外墙防水设计

外墙防水关乎室内环境干燥与美观。采用外墙外防水体系,在墙体砌筑时,于灰缝中嵌入防水剂,增强砌体自防水能力;外墙粉刷层掺入聚合物防水乳液,形成致密防水层;外墙面砖勾缝选用专用勾缝剂,防止雨水沿缝隙渗入;对穿墙套管、窗框周边等节点,设置止水钢板、密封胶条,如窗框与墙体间填充聚氨酯发泡剂密封,再打密封胶,阻断雨水渗透通道,确保外墙整体防水。

(三)地下室防水设计

地下室面临地下水压力与侵蚀双重挑战。主体结构采用防水混凝土,通过调整配合比,提高混凝土抗渗等级,如 P8、P10 等级,自身形成防水屏障;外墙外侧增设卷材防水层,如高分子防水卷材,耐水性强,能抵御地下水长期浸泡;设置后浇带时,做好后浇带防水处理,在后浇带两侧预埋止水钢板,浇筑前清理干净、充分湿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防止后浇带处渗漏,全方位守护地下室防水防线。

四、主流防水施工技术剖析

(一)卷材防水施工技术

卷材防水施工便捷、防水效果可靠。施工前,确保基层平整、干燥、干净,涂刷基层处理剂增强粘结力;卷材铺贴采用热熔法或冷粘法,热熔法利用火焰喷枪加热卷材底面,使其熔化后粘贴于基层,适用于改性沥青卷材,粘结牢固;冷粘法用专用胶粘剂粘贴卷材,如高分子卷材多采用,施工环境要求高,需保证胶粘剂涂刷均匀、卷材铺贴平整无皱折,卷材搭接宽度不小于规范要求,一般长边 80 - 100mm、短边 100 - 150mm,确保防水连续性。

(二)涂料防水施工技术

涂料防水能形成无缝防水层,适应复杂基层。施工时,按产品说明书调配涂料,分多遍涂刷,一般 2 - 3 遍,每遍涂刷方向相互垂直,确保涂层均匀、无漏刷;涂层厚度达到设计要求,如聚氨酯防水涂料厚度不小于 1.5mm;对于阴阳角、管根等细部节点,先做附加层处理,增强防水薄弱部位,附加层宽度不小于 250mm,待涂层实干后进行闭水试验,检验防水效果,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序。

(三)防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防水混凝土是结构自防水关键。原材料选择严格,水泥选用抗水性好的品种,骨料级配良好、含泥量低;配合比设计经试验确定,控制水灰比、砂率,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搅拌时确保搅拌均匀,运输过程防止离析;浇筑时分层浇筑、振捣密实,避免漏振、过振,振捣棒快插慢拔,插入下层混凝土 50 - 100mm;加强养护,保湿养护不少于 14 天,防止混凝土早期失水产生裂缝,保障混凝土抗渗性能。

五、现存问题与优化举措

(一)现存问题

当下的防水材料市场仿若一片良莠不齐的 “丛林”,乱象丛生。诸多不法商家受利益驱使,让部分劣质产品在市场中肆意横行,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就拿应用广泛的 SBS 卷材来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打着正品的旗号招摇过市,其拉伸强度宛如 “弱不禁风” 的纸人,远低于标准要求,在实际使用中稍受拉扯便可能断裂;耐热度更是如同 “见不得热” 的娇花,高温环境下迅速变形失效,根本无法起到应有的防水屏障作用。

与此同时,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少施工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对防水施工的规范与要点一知半解,违规操作竟成了家常便饭。卷材铺贴时,手法生疏粗糙,致使卷材表面凹凸不平,不仅影响美观,更埋下了渗漏的隐患;防水涂料涂刷时,全然不顾厚度要求,偷工减料,薄薄的一层涂料难以抵挡雨水的侵袭。

(二)优化举措

加强市场监管,建立防水材料质量追溯体系,加大抽检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开展施工人员专业培训,举办技能竞赛,提升实操水平,推行持证上岗;强化设计施工沟通协作,设计单位细化节点设计,施工前组织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确保防水设计精准落地,全方位提升建筑防水质量。

六、结论

建筑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是系统工程,关乎建筑全局。紧扣设计依据原则,精研重点部位策略,善用主流施工技术,攻克现存问题,方能铸就防水屏障,保障建筑品质,促进行业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尹一鸣. 建筑工程中的建筑防水与防腐技术[C]//2024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论坛论文集. 2024:1-4.

[2] 王文娟. 探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屋面防水技术[J]. 科技资讯,2023,21(12):123-126.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302-5042-0867.

[3] 鲁延瑞,秦建.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J]. 建筑与装饰,2024(1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