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听懂”到“共鸣”

作者

王云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050000

引言:

随着教育发展,中职音乐教育愈发重要。培养中职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其从“听懂”音乐到产生“共鸣”,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当前中职音乐教育在审美能力培养上存在不足,构建阶梯式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中职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现状

1.1 学生音乐基础差异

中职生的音乐基础存在明显差异,这给审美能力培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能识别基本的音符节奏、区分常见乐器音色,甚至会演唱简单的声乐作品;而另一部分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专业音乐知识,对乐谱、乐理一窍不通,仅能通过流行歌曲获得模糊的音乐体验。这种差异导致课堂上,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内容浅显缺乏挑战,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因跟不上进度而产生畏难情绪,难以形成统一的学习节奏,也使得教师难以设计出兼顾全体的教学方案,直接影响了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整体效果。

1.2 现有培养模式问题

当前中职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多数教学仍以教师讲解为主,过分强调乐理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比如让学生死记硬背音符时值、反复练习乐器演奏的指法,却忽视了对音乐作品内涵的引导和情感的挖掘。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多集中在传统经典音乐,与中职生的兴趣点脱节,很少引入他们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影视配乐等素材,导致学生参与度低,难以产生学习热情。

2.“听懂”到“共鸣”阶梯式培养模式内涵

2.1“听懂”阶段目标与方法

“听懂”是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要素,能准确理解音乐作品的表层信息。这一阶段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基本要素,比如通过对比不同节奏型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节奏对情绪的影响;播放钢琴与小提琴演奏的同一旋律,让学生区分两者的音色差异。方法上可采用直观教学,借助图谱、视频等工具将抽象的音乐要素可视化,比如用波浪线表示旋律的起伏,用不同颜色标记和声的变化。

2.2“共鸣”阶段特征与要求

“共鸣”是音乐审美能力的高阶阶段,特征是学生能深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内涵,并产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不仅能识别音乐要素,更能理解要素组合所传递的意义,比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能从急促的节奏和强烈的旋律中感受到抗争与不屈的精神,并联想到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将音乐与自身经历、社会生活相联系,比如听到校园民谣时,会想起自己的校园生活;接触民族音乐时,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底蕴。

2.3 阶梯式培养的衔接要点

“听懂”到“共鸣”的阶梯式培养需要做好阶段衔接,确保能力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在内容上,要基于“听懂”阶段的要素认知,逐步增加作品的复杂度和情感浓度,比如从简单的民歌过渡到多声部合唱,从欢快的舞曲转向蕴含复杂情感的交响乐,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在方法上,要从直观教学向体验式教学转变,“听懂”阶段以教师引导解析为主,“共鸣”阶段则更多采用讨论、探究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感受,比如在分析完音乐要素后,引导学生分享“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学生在衔接过程中进度不同,通过个性化指导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听懂”的内容,为进入“共鸣”阶段做好准备。

3. 阶梯式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是构建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上要兼顾基础性和趣味性,“听懂”阶段选取节奏鲜明、旋律简单的作品,如中外民歌、影视主题曲,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要素;“共鸣”阶段引入具有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如古典交响乐、民族器乐曲、现代优秀流行作品等,涵盖不同风格和时期,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听懂”

阶段运用聆听对比、图谱分析等方法,比如让学生对比《欢乐颂》的不同演奏版本,感受乐器音色对情绪的影响;“共鸣”阶段采用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比如在欣赏《梁祝》时,通过讲述故事背景、播放动画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爱情悲剧与反抗精神,再让学生分组演绎音乐中的不同情节,深化情感体验。同时,要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乐纪录片、现场演出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3.2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是阶梯式培养模式有效实施的保障。要根据“听懂”到“共鸣”的阶段目标,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结构,开设基础乐理课、音乐欣赏课、实践创作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基础乐理课对应“听懂”阶段,系统讲解音乐要素、记谱法等知识,为审美能力打下理论基础;音乐欣赏课贯穿两个阶段,“听懂”阶段侧重作品要素的解析,“共鸣”阶段则深入探讨作品的情感、背景和文化意义;实践创作课侧重“共鸣”阶段的能力提升,让学生在演唱、演奏、作曲等实践中表达自己的审美理解。此外,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确保每个阶段的教学时间充足,比如“听懂”阶段安排 1-2 学期,“共鸣”阶段安排 2-3 学期,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将音乐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比如在幼师专业中融入儿歌欣赏与创作,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加入音乐与视觉艺术的关联分析,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3 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

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运用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平台,促进从“听懂”到“共鸣”的转化。“听懂”阶段可组织音乐知识竞赛、乐器识别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对音乐要素的认知,比如通过听辨不同乐器的演奏片段,加深对音色的理解。“共鸣”阶段则开展音乐分享会、校园音乐节、戏剧表演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比如举办“我的音乐故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某首音乐作品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组织校园音乐剧表演,让学生通过编排、演唱、表演等环节,将对音乐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呈现。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践,如观看音乐会、参观音乐博物馆、与专业音乐人交流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艺术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拓宽审美视野。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中深化理解,在体验中产生共鸣,真正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结束语:

构建中职生音乐审美能力从“听懂”到“共鸣”的阶梯式培养模式,是推动中职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培养模式,能有效提升中职生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助力中职音乐教育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冯卓彦 . 针对音乐专业中职生考试焦虑的音乐干预 [D]. 上海音乐学院 ,2025.

[2] 吕丽 . 培育中职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探究——以“声乐”专题学习为例 [J]. 戏剧之家 ,2025,(04):172-174.

[3] 田甜 . 中职生音乐欣赏教学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渗透建议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4 年度学术成果集 .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公司技师学院 ;,2024:57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