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

作者

张盼蓉

运城中学理想分校 山西运城 044000

引言:

在当今时代,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使命。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人地协调观不仅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应对环境问题的关键素养。因此,如何将人地协调观有效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必要性、策略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

1 人地协调观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1 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迫切需求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人地协调观的融入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理解环境问题的根源,从而增强其应对环境挑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学习“气候变化”这一主题时,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学生能够理解气候变化的成因,并思考如何通过减少碳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来缓解气候变化。这种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未来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奠定基础。

1.2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区域发展”这一主题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理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思考如何通过区域合作、产业转移等方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种综合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1.3 契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应用和价值判断能力。人地协调观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贯穿于地理学科的各个方面。将人地协调观融入课堂教学,能够使地理教学更加贴近学科本质,更好地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地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使其在未来能够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决策。

2 人地协调观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2.1 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人地关系主题

对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整合,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线索,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有机结合,突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过度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河流断流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种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增强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地考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地关系问题。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人地协调问题就在身边;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增强对人地关系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人地协调问题的探究兴趣。

2.3 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情境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等技术手段,展示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入当地的地理环境资料、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等,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博物馆、企业等,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受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3 人地协调观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执行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人地协调观融入教学的效果。学校应定期组织地理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深入理解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和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人地协调观融入教学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3.2 完善学校支持体系,提供教学保障

学校应从政策、经费、设施等方面为地理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制定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的政策,为教师开展人地协调观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大对地理教学的经费投入,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完善地理实验室、地理园等教学设施,为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3.3 促进家校社协同合作,营造育人氛围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手册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人地协调观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积极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地理科普活动、环保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人地协调的重要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育人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人地协调观的融入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地理学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深入探讨其融入的必要性、策略和保障措施,我们认识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真正将人地协调观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行为习惯中。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为培养具有人地协调观念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艳芬 .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现状和策略研究 [D].云南师范大学 ,2024.

[2] 黄思思 .BOPPPS 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2025.

[3] 吕成龙 .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社会性科学议题(SSI)增强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