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课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具体策略
华倩
萧山区南翔小学 311227
摘要:针对积极心理学而言,其属于心理学下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对个体潜能、积极情绪、人类幸福进行深入研究,帮助人们获得更强的生活幸福感。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经常出现分享环节低效的问题,导致心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形式化、表面化,给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心理教师有必要提高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度与重视度,在心理健康课的各个环节全面融入并充分贯彻这一理念,再辅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以保证小学心理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策略
小学时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将直接关系其之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教师有必要树立正确的积极心理学理念,并以此为先导,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案,以更好地保障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展开论述,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课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具体策略。
一、设计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
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小学心理健康课堂,心理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个人的主观体验,利用科学有效的培养手段,全面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正向的能量,为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幸福。由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时,心理教师务必将学生的个人需求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堂体验,保证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收获心理状态的明显转变。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制定灵活、开放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借助积极向上的实际案例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创建与学生需求特点相符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向自助式心理教学目标靠近。以《电子产品要用好》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应参照具体校本课程中针对五年级教育教学提出的工作侧重点,根据“开放”的校本课程理念,设计围绕“辩论”这一主题展开的教学活动,以增强本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其次,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并给出此次辩论的主题,即“使用电子产品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正方代表的观点是“使用电子产品弊大于利”,反方代表的观点是“使用电子产品利大于弊”,正反两方基于各自拿到的辩题,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分别从自身立场出发来发表相应的观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从旁观看,必要时给出有效的思路点拨即可,同时注意把握学生的辩论时间,及时做出提醒。通过参与辩论,不论是前期阶段的材料搜集、中期阶段的观点碰撞,抑或是后期阶段的分析复盘,都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充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注重逻辑、善于倾听、敢于表达等。不仅如此,在参与辩论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收获与平常课堂别具一格的良好体验,如不仅做到了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还表达了自身坚持的观点,获得了被他人倾听的珍贵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之后不断拓展自身的交友圈做好充足准备。这一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理念下的重心理疏导的弊端,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深层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
二、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使学生获取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小学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关键环节,其本质在于确保学生切身感受到愉快之感,这不仅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个人积极情绪,还要带领学生更加关注自我的积极情绪,形成长效的情绪保持能力。比如,在小学六年级的《生命故事》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应严格遵照校本课程内容下的“进取”理念,据此设计更贴近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故事,且故事内容必须充分迎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要求,并切实符合小学生心理的个性发展特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故事主人公在面对生命和选择时的心理状态,并思考“你想对故事主人公说什么”之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能量,使其拥有能够直面挫折的勇气,进一步深挖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
三、运用积极多样的课堂评价
纵观过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可以发现,由于受课堂评价模式的桎梏,很多教师对评价工作的侧重点发生了严重偏移,主要表现在他们往往更加关注教学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评价,评价内容涵盖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学生自主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等。但如今,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存在一定滞后性的课堂评价形式,而是倡导对课堂评价进一步创新,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课堂评价环节融入更多积极、丰富、多样的元素,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评价工作的多元性。教师要坚持用积极、正向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同时适当转移自身的评价侧重点,给予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潜能开发以更高的重视,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与生活工作中审视自我时,能够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加深其自我认识,确保对自我的接纳度。例如,在创设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教师要在保证科学、严谨的前提下设置一些积极心理学品质指标,包括学生个人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适应力、耐挫力、自控力、自信心等,同时涵盖一些健康、良好的品质,如诚实、守信、率真、正义、正直、善良等,利用这些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指标,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品质特点和发展潜能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据此分析学生的哪些品质还有待纠正,哪些可以继续发扬,以教给学生如何扬长避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心性,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应用研究,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通过设计教学模式、增强积极情绪体验、运用多样课堂评价等措施,积极构建高效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品质性与有效性,以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最大运用效能,引领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仪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优化路径[J].黑龙江教育,2024(S1):97-100.
[2]高巧玲.构建全时空、全方位、全主体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人民教育,2023(2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