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法的有效实施

作者

马晓娜

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高级中学校 130406

引言

当前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阅读现象,制约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全面发展。比较阅读法的实施强调建立文本间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从单一解读走向多维思考。这种方法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培养了其逻辑分析和文化理解能力,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一、比较阅读法的理论基础与教学价值

比较阅读法的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互文性理论,强调通过文本间的对比与互读促进深度理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比较阅读通过设置文本间的对话关系,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从而深化对文本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互文性理论则揭示文本之间存在的天然联系,为比较阅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教学价值看,比较阅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多文本的对比分析,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同时提升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从单篇精读到群文互读的能力跃升。

二、高中语文比较阅读的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存在明显的形式化倾向,许多教师未能真正把握比较阅读的本质。在教学实践层面,往往简单地将两篇文本并列呈现,缺乏深入的比较维度和方法论指导,导致比较流于表面。教师通常侧重于内容或写作手法等单一维度的对比,忽视文本的文化背景、作者意图和时代特征等多角度分析,使比较阅读沦为简单的异同找寻练习。此外,教学实施缺乏系统性,比较阅读往往作为临时性的教学补充,未形成常态化的教学机制,也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比较阅读教学效果的发挥,亟待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操作进行全面改进。

三、比较阅读法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科学选择与组合比较文本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精心选择具有可比性的文本组合。选择标准应包括主题相关性、文体多样性、时代跨越性等维度,既可以是同主题不同文体的比较,也可以是同文体不同风格的对比。文本难度要形成适当梯度,既有巩固性文本,也有挑战性文本,确保学生通过比较能够获得新的认知和启发。同时注重文本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使比较阅读成为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窗口。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组合比较。这两篇散文虽创作时代相隔千年,但都以月夜为背景,抒发文人独特的情思。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在动荡年代寻求宁静的淡淡忧愁,对比苏轼在贬谪中表现出的豁达洒脱。在比较中,学生既能学习写景抒情的不同手法,又能深入理解时代背景对文人创作的影响,还能探究中国文人月光情结的文化传承,实现语言、思维、审美等多维度的素养提升。

(二)设计层次化的比较维度与问题链

构建由浅入深的比较维度体系,从语言形式、内容主题到艺术手法、文化内涵逐步深入。设计递进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文本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差异。初始问题关注表层信息的异同,中级问题探讨创作意图与艺术效果,高级问题则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通过问题链的牵引,使比较阅读成为有目的、有层次的思维训练过程。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林黛玉进贾府》与《祝福》的比较阅读为例,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初始问题比较两文的环境描写手法有何异同;中级问题探讨贾府环境与鲁镇环境分别如何暗示人物命运;高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时代背景下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先从语言层面分析宅院布局描写差异,再深入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命运的暗示作用,最后上升到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批判性思考,完成从文本细读到社会批判的思维深化过程。

(三)创新比较阅读的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全班共读、小组合作探究以及个人独立研读等。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分配不同的比较视角,让各组从特定维度深入分析后再进行交流汇整。充分利用可视化工具如维恩图、对比表格等帮助学生梳理比较结果。同时引入辩论、研讨等互动形式,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全班共读、小组合作探究以及个人独立研读等。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红楼梦》" 宝玉挨打" 与《家》" 觉慧反抗" 的比较阅读为例,将学生分为四个研究小组:第一组从情节结构角度对比冲突设置;第二组从人物塑造角度分析叛逆形象;第三组从语言特色角度对比对话描写;第四组从时代背景角度探讨反抗意义。各组使用维恩图梳理异同后,举行 " 传统与现代的反抗 " 主题辩论会。最后个人撰写比较阅读札记,完成从合作探究到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这种多元组织形式既培养了合作能力,又促进了个性化解读。

(四)建立促进深度思考的评价机制

构建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的思维品质提升。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比较分析作业、研讨表现记录、反思日志等。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文本间的深层联系,能否提出独到见解,能否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通过即时反馈和过程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比较阅读的能力水平。

结束语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阅读教学创新提供了新视角。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比较维度设计,优化教学实施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深化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推动比较阅读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学生思维品质与文学素养的协同发展,为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荣晶晶 . 高中小说文本比较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D]. 鞍山师范学院 ,2022.

[2] 范晓婷 .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22.

[3] 强姝璠 . 比较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