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技期刊编辑服务意识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蔡田田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 大庆 163318

在全球科研范式加速变革与开放科学深入发展的双重驱动下,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正从传统学术成果发布平台向知识服务枢纽转型。然而,我国科技期刊编辑服务能力仍面临显著挑战,期刊编辑在学术支持、沟通效率及技术赋能方面存在短板,部分期刊因服务滞后导致优质稿件外流,加剧了“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的失衡困境。在此背景下,提升编辑服务意识不仅是顺应开放获取浪潮的必然选择,更是增强期刊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需求。本文立足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系统探索科技期刊编辑服务意识的提升路径,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科技期刊编辑服务意识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术研究驱动力不足的深层矛盾

当前编辑群体存在显著的知行落差,大多数的的编辑认同学术研究对职业发展的必要性,仅有不到一半的人员制定过系统研究计划。这种割裂源于多重因素:其一,出版机构普遍将编校工作量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导致编辑日均工作时长超过九小时,科研时间被严重挤压;其二,职称评审体系存在重编校实务、轻学术成果的倾向;其三,学术激励机制缺失,大多受访编辑表示单位未设立论文发表奖励制度。这种制度性困境使得编辑群体陷入 " 认知到位、行动缺位" 的恶性循环。

(二)研究产出质量的结构性失衡

据《中国编辑出版学论文发展报告(2020-2023)》统计,编辑年均发文量仅为 0.7 篇,其中 CSSCI 期刊论文占比不足 12%。质量困境体现在三个维度:方法论层面,大多数的论文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缺乏实证研究与理论创新;研究领域方面,数字出版、学术传播等前沿议题的论文占极少部分;成果转化维度,被引频次超过10 次的论文很少。

(三)学术合作网络的发育迟滞

目前的学术合作网络发展迟滞,合作壁垒主要体现在高校期刊编辑部普遍采用" 学科编辑 + 文字编辑" 的二元结构,导致出版学研究成为岗位" 副产物" ;其次行业协同机制缺位,全国3000 余家学术期刊中,建立联合研究平台的较少;三是产学研衔接不畅,出版企业参与度很低。反观国际经验,Elsevier 建立的" 出版人 - 学者 " 联合实验室模式,使编辑参与的研究项目转化效率大大提升,这种协同创新机制值得借鉴[1]。

(四)学术发表渠道的供给侧矛盾

当前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期刊仅 17 种,年载文量约 2500 篇,与近 10 万从业者的需求形成尖锐矛盾。具体表现为核心期刊载文量停滞,而新创期刊影响力指数普遍低于学科均值;专题策划能力薄弱,数字出版等新兴领域的论文刊发比例不足。其次,学术发表渠道还存在评审机制僵化的问题,期刊的编辑实务类论文采用周期很长。建议建立分级发表体系,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核心期刊设置 " 青年编辑研究 " 专栏,同时扶持几种新刊专注出版技术创新研究。

二、科技期刊编辑服务意识提升策略

(一)提升学术探索的自主意识

编校实务与学术探索相辅相成:编审实践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学术钻研能培育编辑的创新思维。自主意识是高效工作的先决条件,是突破困境的支撑力量,更是发掘个人潜能的催化剂。从业者应在编校工作间隙强化科研认知,突破发展瓶颈与浮躁心态,协调生活与工作节奏,提升行动效能,规划阶梯式研究方案,深化治学自觉性,主动投身学术探索以培养研究素养。可借鉴基金课题的前沿方向,结合专业定位在特定领域持续精研,依托体系化探索与实践积淀,为成果产出夯实根基,构建良性互动机制,从而提升个人学术话语权。这种积累还能强化编辑在职称晋升与学术评优中的优势地位,获得职业价值认同与成就感。

(二)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高校科技期刊依托高校资源优势,享有浓厚的学术环境、完善的科研设施及高水平人才梯队,为编辑参与研究创造有利条件。《2022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报告》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卓越论文达48.05 万篇,同比增幅3.6% ;发文机构前 30 名高校(28 所为 " 双一流 " 高校)产出量约 12 万篇,而同等排名的研究机构仅 1.45 万篇,印证 " 双一流 " 院校对优质成果产出的推动作用。期刊单位应着力打造专业团队,善用高校特别是顶尖院校的科研生态,组建跨学科研究联盟,搭建学术协作平台。内部可围绕出版学课题组建研究小组,如《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设立文献计量、新媒体技术等攻关团队,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对外可联合校内外机构共建研究基地,举办专题论坛促进跨学科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2]。

(三)完善专业培训体系

持续教育是提升研究素养的重要渠道。根据行业规定,出版从业者每年需完成不少于 90 学时的进修课程。针对写作瓶颈问题,建议相关管理机构、学术团体及期刊单位发挥资源优势,组织论文写作研修班、专题沙龙等活动。疫情期间,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等机构创新开展线上培训,如 "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 系列课程、" 编辑出版研究沙龙 " 等,有效提升从业者写作能力。同时可邀请国际专家分享出版前沿动态,启发编辑创新办刊思路,通过实践反思形成学术观点。从业者应主动参与学术社群,切实解决研究攻关、项目申报等实务难题。

结束语:科技期刊编辑服务意识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能力、机制三方面协同发力。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服务意识提升的长期效果评估;其次,编辑们还要注重人工智能对编辑服务模式的颠覆性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编辑们要增强跨文化服务能力的建设。唯有持续创新服务模式,科技期刊方能在开放科学时代实现从知识载体到创新引擎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潘秋岑 , 张立新 , 吴振松 .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发表编辑出版学论文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34(7):885-894.

[2] 王敏, 韩丽, 郝丽芳, 等. 科技期刊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31(2):12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