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家校协同育人路径的实践研究
马艾兵
邢台市信都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 邢台 054000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很多时候会有意识地去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是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在中职学生这个特殊时期,家长和教师的关心对学生而言相对重要,有必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来让家长和教师统一教育目标,引导着学生向健康向上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一、中职家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分析
家校共育是家庭与学校为了共同的育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双向互动,是优势互补的教育行为模式和关系模式。
(一)家校共育是中职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49 条明确提出“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教育指导。”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以学校为主阵地,针对中职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家校共育,深入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是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课题和新内容。
(二)家校共育是中职学校自我变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校实施的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思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家长,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否则很难真正实现。特别是中职学校,如果闭门办学,无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无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主体关注性,忽视学校特色化办学和内涵建设,则会造成学校成为“教育孤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也必然会成为一句空谈。积极开展家校共育,是中职学校自我变革的时代需求。
(三)家校共育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视角
中职学校教师,绝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中职学校任教,注重专业技能、关注校企合作是其专业化成长的着重点。但是教师家校共育能力不足情况表现突出,在教育实践中,家校共育问题有可能来自家长,但是关键要靠教师进行化解。因此,提升教师的家校共育能力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视角。
二、中职家校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合作意愿强烈,但教育目标趋向功利
家校合作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道德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家长都心知肚明,然而在涉及到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对孩子的发展期望时,家长的观念则并非始终如一。在以李旭艳为代表的很多调查研究中都显示大多数家长和部分教师把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家校合作的目标。
(二)家校双方联系密切,但教育边界模糊不清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具有专业水平的教育工作者,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合作模式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模式走向极端,过于突出学校教育的绝对领导地位,弱化家庭教育的地位和职能,就会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教师将自己的职责强加至家庭领域中,迫使家长成为教师的“助教”,忽略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消解了家长在家庭中的私人领域。
三、中职学校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丰富家校合作的方法与途径,不断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在家校合作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成绩和表现以及教师单一汇报教学工作,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性格、未来规划等一些实际状况来不断创新合作方法,拓宽合作途径,使家校合作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学校要不断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家校合作机制的完善,保证家校合作可以以更高效的形式进行,让家长和学校都能通过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出来。
在家校合作的途径上,除了定期开家长会之外,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为家长构建一个交流的空间,让家长能够更好地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各家长之间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一起交流,共同探索更加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措施,创新教育方法,不断完善学校的家校合作机制。
(二)拓展家校交流的平台
当家校的教育目标得到统一后,就需要通过各项实践工作,提高合作的沟通效率。在信息化时代的依托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除了家长会等线下渠道,还可增加微信、校园网站等线上交流平台,但公众平台上的沟通交流都趋于正式与官方,家长在发言时会“三思而后行”,因此,学校可全面控制线上平台,让家长在发言时没有后顾之忧,反映出家校合作的最真实状态。其次,学校还可设立校园开放日,让家长定期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受学校的教学氛围,在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学校的教育氛围,感受到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从而加深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共同努力。
(三)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统一家庭和学校的育人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家校长期合作是以双方的共识为基础的,应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统一家校教育思想观念的第一要求。首先,家庭和学校都要着眼长远,着眼大局,主动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和功利主义的短视性。其次,学校应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非强制性的、隐性的教育资源,通过创设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实现育人目标。
(四)开展实践活动,以此助力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知识、提供实践环境,增强自身素养的重要辅助手段。社会教育相较于家庭教育与校园教学而言,所涉及的相应范围较为宽泛,应当从学生的自身薄弱环节出发,针对性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环节当中来感受教育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科学引导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中职院校学生能够通过家校社共育的方式来获得相应成长。
(五)将家校合作教育制度化,明确学校和家长的职责和义务
家长和学校在进行合作教育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其职责和义务也存在一些差异,将中职家校合作教育制度化,可以让家长和学校知道自己的权力、职责和义务,有利于保障家校合作的有效开展。家校合作教育制度化可以进一步让合作教育具体化,使家校双方都能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活动中,让家长拥有一定的教育权力;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供其职责义务范围内的相应机会,让家长真正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使家校双方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来进行家校合作,进一步提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结束语
总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校合作共育是确保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培育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下,中职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也会得到相应的优化与改善。要实现真正的合作,只有不断增加两者的沟通与交流,增加两者的信任度,提高家长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家长与教师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更积极地推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发展。家校共育是中职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新路径,在统筹办学资源,加强社会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瑞华 . 中小学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与优化建议[J]. 教书育人,2023(02):13-14
[2] 刘翠. 指向学生成长的“三位一体”家校协同共育模式[J]. 江苏教育,2021(49):10-12
[3] 张长征 . 寻求家校社“三位一体”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 [J]. 新教师,2021 (12):17-18
[4] 沈灵玲 . 中职学校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现状与措施研究 [J]. 知识文库 ,2020(08):65-66.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中职家校协同育人路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ZY2418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艾兵(1979—),男,汉族,人,本科,省,讲师职称,研究方向为中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