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创新教学团队能力提升路径
李小红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更迭,教育正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智慧教育生态进行变革,《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作为典型的产教融合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要聚焦医疗设备智能化、嵌入式技术在医疗场景中应用的培养需求;而高职创新教学团队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践行者,不具备数字化教学技术能力、跨学科协同能力、医疗产业融合能力就难以培养出符合智能医疗装备行业所需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探索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创新教学团队培养路径对推进高职院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高职创新教学团队能力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团队协作机制不健全与创新能力不足
高职教学团队普遍存在学科壁垒森严、协作模式单一的问题。以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为例,《智能嵌入式控制技术》课程开发涉及电子、计算机、临床工程等专业内容,如医疗器械嵌入式系统设计涉及硬件电路、医疗信息算法等内容,但各学科教师独立承担工作内容,缺少多学科合作制度机制。团队建设方面过度把重点放在教学任务完成上,却忽视了医疗设备嵌入式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制定等创新能力培养,在参与医疗设备企业的智能监护仪研发项目过程中,教学团队常常因为缺乏协同创新机制,难以将医疗设备前沿控制技术转化成教学资源,这制约了《智能嵌入式控制技术》等课程内容与医疗产业需求的同步更新。
(二)产教融合实践能力薄弱与资源整合不足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大部分高职教学团队仍存在产教融合能力不强,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教师开展的企业实践大多停留在表面层面,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医疗设备嵌入式系统开发以及医疗仪器智能控制模块调试等核心技术环节,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医疗设备企业所具备的先进控制技术以及临床应用工艺很难被引入课程体系当中。在校企实训环节中,学校里面的实训条件和医疗设备生产环境差异特别明显,教学团队没办法把课程设计以及实训项目等环节和医疗产业真实场景有效衔接 [1]。
二、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创新教学团队能力提升路径
(一)构建分层递进的数字化素养培育体系
1. 开展阶梯式数字技能培训
构建有效的分层培训机制,是教师数字化素养培育的前提条件。应用入门型,开展专业教师的 Python 编程、AltiumDesigner 画板培训,结合《智能嵌入式控制技术》课程,对教师重点进行监护仪传感器接口方案、基础程序编写等进行培训,提高应用能力。应用提高型,对教师进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搭建培训,以 Unity3D 为基础结合医疗设备,打造嵌入式系统故障虚拟仿真训练场景,例如呼吸机嵌入式控制模块故障虚拟仿真场景。创新应用型,指导教师结合 ChatGPT 进行课程设计,运用 XR 技术构建交互式医疗嵌入式系统场景,例如监护仪嵌入式系统故障诊断虚拟仿真平台。培训采用“线上自学 + 线下集中培训 + 医疗机构顶岗实习”,聘请医疗设备企业技术专家、医学工程专家等组建导师团队,结合《智能嵌入式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实际的医疗项目。
2. 推动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
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在《智能嵌入式控制技术》课程中,充分应用数字技术。一是在课程内容重构:将Multisim、Proteus 等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模拟仿真实验医学嵌入式控制系统信号处理环节电路仿真,VR 技术模拟仿真医学嵌入式控制模块装配场景,模拟虚拟装置安装场景,模拟装配除颤仪嵌入式控制系统虚拟实训,模拟虚拟装置装配完成。二是在教学评价:开发数字技术教学平台,收集嵌入式程序设计、虚拟装置安装等过程中的数据,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如嵌入系统错误分析。三是在混合式教学:在线发布《智能嵌入式控制技术》课程学习前任务,如视频课件等,上课前播放医学嵌入式传感器接口视频,课堂上进行医学嵌入式项目讨论,如基于 STM32 医疗输液泵控制程序设计,实现线上线下教学闭环[2]。
(二)优化多方协同的创新能力发展机制
1. 完善跨学科协作制度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组建跨学科团队是教学团队创新的标志。以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为核心,融合电子、计算机、医学等多学科力量,并联合医学设备企业工程师,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智能嵌入式控制技术》课程。电子学科教师凭借专业知识,主导医疗嵌入式硬件设计,确保设备的物理架构稳定可靠;计算机教师聚焦嵌入式开发,实现软件与硬件的高效协同;医学工程教师从临床实际出发,精准分析应用需求,保障技术贴合医疗场景;企业工程师则依据行业经验,参与制定医学设备控制技术标准,使课程内容接轨产业前沿。各方定期开展跨专业教学研讨会,围绕医学嵌入式技术标准、移动医疗仪器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等项目深入研讨,积累医学设备控制案例与临床技术资料。同时,将医学嵌入式教材撰写、医院攻关项目等学科联合成果纳入教师考评体系,设立跨专业合作专项奖励,激发团队创新活力,推动智能医疗装备技术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2.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加强产教深度融合是提升教学团队实践能力、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面向智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一是双导师培养机制:推动专任教师深度参与医疗装备企业实践,承担CT 设备嵌入式控制系统开发、超声仪器嵌入式智能模块调试等核心项目,同步撰写医疗技术调研报告,强化理论与临床技术的衔接。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智能嵌入式控制技术》课程企业导师,将医院真实课题(如 ICU 设备嵌入式运维)导入教学环节,通过“项目带入课堂”的模式,让学生在仿真医疗场景中掌握嵌入式技术的实际应用逻辑,形成“高校教师夯实理论基底—企业导师输送实战经验”的双轨培养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医疗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是对接创新中心:与医疗装备企业共同建设“智能医疗装备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开发《医疗嵌入式系统应用》课程,基于企业医疗设备的产线数据开发模拟仿真项目(如 MRI设备嵌入式故障定位)。对接企业,打造校企共育平台,将企业医疗设备控制技术标准、临床运维过程转化为教学项目,实现医疗产业与教学共融互促 [3]。
结语
数字化转型给高职教学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高职教学团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构建数字化素养教育团队,有助于提高教师技术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创新联合体系,有助于打通学科与行业间的“信息壁垒”,加强教学与行业间的有效沟通。未来,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职教学团队从传统型到数字化创新型教学团队的转变,为培养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冉凯 . 数字化时代高职体育教学范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J]. 科教文汇 ,2025,(10):164-167.
[2] 徐勋娟, 张婵婵, 郭准.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25,16(09):104-106.
[3] 魏敏, 李艳省, 卢明星. 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存在问题与提升策略[J].信息与电脑 ,2025,37(09):199-202.
作者简介 :姓名 李小红 出生年月 1971.5 性别 女 民族 汉 籍贯 河北黄骅 最高学历 本科 职称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医学电子 \ 智能医疗装备。
本文系校级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 :《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教学创新团队》编号 :(2024ahyzcxt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