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空间观念培养的策略研究
罗静
邻水正大实验学校 63850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化实施,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空间观念作为学生理解几何图形、解决空间问题的关键能力,不仅关乎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对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空间观念培养与实际生活脱节、抽象概念具象化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特点,从情境创设、技术赋能、实践深化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范式。
一、生活化情境,激活空间表象的积累
空间观念的萌芽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与深度感知是其形成的基础。小学数学教材敏锐捕捉到这一规律,在《位置与方向》《观察物体》等单元精心设计了大量贴合生活实际的素材,为教师搭建起连接抽象数学概念与具体生活体验的桥梁。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巧妙利用教室中的日常物品开启探索之旅。引导学生观察牛奶盒、文具盒等长方体实物,鼓励他们通过触摸感受面的平整与棱的尖锐,用滚动操作对比长方体与球体、圆柱体运动方式的差异,再尝试拼接多个长方体构建新造型。在这些亲身体验中,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特征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学生指尖可触、眼中可见的鲜活认知。随后抛出“设计停车位”这一贴近生活的任务:面对商场前长 20 米、宽 10 米的空地,学生需综合考虑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特性,通过不断调整车位角度与边长,在反复尝试中寻找最优规划方案。这一过程不仅唤醒学生对停车场布局的生活记忆,更在问题驱动下,推动他们对空间关系展开深度思考。
校园环境同样是培育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校园微缩景观》跨学科实践项目中,学生分组测量教学楼、操场、花坛尺寸,按比例精准换算后用积木搭建模型。从二维尺寸到三维立体的构建,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在真实场景中逐步构建起清晰的空间表象,实现认知的质的飞跃。
二、信息技术融合,突破空间思维的边界
传统数学课堂中,黑板绘图与静态教具的局限性常使空间观念教学陷入“平面化”困境——学生难以直观感知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小学数学教材在《图形的运动》单元中率先引入几何画板、虚拟现实(VR)等信息技术工具,为空间思维的立体化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以《旋转与角》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构建动态钟表模型:指针从 12 点开始,以每秒 15 度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学生通过观察指针与刻度线的夹角变化,直观理解“直角(90 度)”“平角(180度)”“周角(360 度)”的形成过程。进一步设计“补全旋转图形”任务:屏幕上呈现三角形绕某点旋转30 度后的部分轮廓(仅显示一条边和一个顶点),学生需通过几何画板的拖动顶点功能,尝试调整剩余顶点的位置,使图形完整且符合旋转规则。系统实时显示旋转角度与原图的对比,学生可在多次试错中修正认知偏差,最终归纳出旋转前后图形形状大小不变,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的规律。这种“操作-反馈 - 优化”的互动模式,将抽象的空间变换转化为可操控的数学实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则能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
在《方向与位置》教学中,教师可利用 VR 设备创设“迷宫探险”情境:学生佩戴头显后,置身于三维迷宫中,需通过语言描述路径(如“向北走 5 步,右转后向东走 3 步”)指挥虚拟角色移动,系统根据指令实时更新位置并在地图上标注轨迹。若方向描述错误,角色会碰撞墙壁,学生需重新观察周围标志物(如红色柱子在东方)调整策略。这种具身化学习将抽象方位转化为身体可感知的空间体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方位描述与实际场景脱节的痛点,使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头脑中的想象走向身体中的记忆。
三、实践操作深化,构建空间表达的范式
空间观念的培育不仅需要感知与想象,更需通过数学表达将其外化为可交流、可验证的思维成果。小学数学教材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以“剪拼转化”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构建空间表达的规范范式,为抽象思维提供具象支撑。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为例,教师可设计三步操作法:首先,学生沿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剪开,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与一个直角梯形;其次,通过平移、旋转将图形拼成长方形;最后,对比原图与拼成图的长、宽与底、高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需用数学语言描述操作步骤(如“将左侧三角形向右平移,使斜边与右侧梯形斜边重合”),并用图形标注关键数据(如原底 6 厘米对应长方形的长,高 4 厘米对应长方形的宽)。这种“动作—语言—图形”的三重编码,不仅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转化前后面积不变的核心思想,更通过规范化的表达训练,使其逐步掌握操作有据、描述有序、图形有标的空间表达范式。
综合实践项目则能进一步拓展表达维度。在“创意包装盒”设计中,学生需为真实物品(如长 20 厘米、宽 15 厘米、厚 3 厘米的文具盒)设计长方体包装盒:先测量物品尺寸,计算包装盒表面积以确定用料;再绘制展开图,标注裁剪线与折叠线;最后制作模型并测试实用性(如是否易开启、是否稳固)。项目迭代中,学生需反复调整设计参数(如将高度增加1 厘米以容纳泡沫衬垫),并用数学语言解释优化理由(如“增加高度可提升缓冲性能,表面积仅增加 20 平方厘米,成本可控”)。这种“问题—设计—验证—改进”的循环,将空间观念与工程思维深度融合,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会操作到会表达再到会创造的跨越。
结束语
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抓手。通过生活化情境激活表象积累、信息技术融合突破思维边界、实践操作深化表达范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感知空间走向理解空间,最终实现创造空间的跃升。未来教学中,教师需持续探索技术工具与教学策略的创新融合,为每个学生构建个性化的空间认知路径,助力其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途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 , 2022(24):47-49.
[2] 罗海萍 .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策略探究 [J]. 2021.
[3] 钱忠网 .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J]. 数学大世界 ( 上旬 ), 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