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正向心理干预对中学生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成效
董来容
重庆市垫江实验中学校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同时人际交往、自我认同等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极有可能出现焦虑或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渗透正向心理干预的相关内容,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关注学生个体自我积极品质和内在潜能的挖掘,积极主动地应对心理问题,从而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化提供必要支持。
1 正向心理干预的主要内涵
正向心理干预主要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心理干预方法。在心理能量增强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个体心理问题或疾病,更加重视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优化和幸福感激发等层面,进一步引导个体更加关注自身的积极方面,如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情绪以及个人幸福感和成就感等,从而使其心理韧性的导向增加,进一步增强内心的满足感,促进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2 正向心理干预对中学生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成效
2.1 正向心理干预对缓解焦虑症状的成效
在正向心理干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融入感恩练习、优势应用和积极肯定训练等相关方面,在各类措施融会贯通之中,可以使中学生的焦虑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特别是在感恩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充分关注,有效规避或减少负面事件对其影响,使其过度关注的焦虑结果得到减轻,从而缓解其焦虑情绪。在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专注并感恩,实现积极回馈的基础上,可以使中学生的内心更加具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充满温暖,从而减轻其焦虑感。
另外,优势识别的有效应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并由此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自身的能力进行充分认可,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可以使学生在面对学习或生活挑战的时候,从根本上减少因自身能力不确定而造成的过度焦虑。例如,原本在学习层面缺乏自信的学生,在发现自身在绘画方面具有优势,并且积极参与学校绘画比赛,获得相关奖项和认可之后,可以从根本上有效减轻自身的焦虑感。
同时,也要认识到积极肯定的训练,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有效改变和优化,从消极的自我暗示转变为积极的自我鼓励。从而使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有信心和勇气进行有效解决和面对。这种长期进行积极肯定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遇到问题时可以积极应对,使其焦虑情绪得到一些缓解。
2.2 正向心理干预对改善抑郁症状的成效
正向心理干预对中学生的抑郁症状也有十分重要的改善成效。通过正向心理干预在感恩练习等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日常平凡生活中的快乐和满足及时发现和有效认可,并且深化和内化,使其具有更为显著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积极情感的有效增加,可以突破抑郁情绪所造成的情感消极循环,确保学生可以重新认识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同时,也可以通过优势应用为学生提供价值认可的途径,使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得到有效增强。当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良好成绩时,可以认为自身是有价值的,被他人和社会所需要,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抑郁情绪中比较常见的孤独感或无价值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肯定训练使学生构建自身的积极自我形象,进一步改变自身的负面评价。
通常情况下,患有抑郁症或心理抑郁的学生往往对自身过于苛刻,总是关注自身的不足或缺点。因此,通过积极肯定训练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接纳和欣赏自我,逐步走出自我否定的阴影,由此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抑郁症状,取得良好的改善成效。
3 相关建议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正向心理干预对于中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缓解作用,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学校方面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一步融入正向心理干预的相关内容,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进行系统有效地设置。在心理课程中实现精准落实和动态调整,确保学生都能受益于正向心理干预,从而具备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从根本上预防和防控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充分学习和掌握正向心理干预方法,以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等相关环节,教师除了具备应有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外,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和有效干预,使正向心理干预策略更具有实效性和可行性。例如,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感恩方面的分享,鼓励学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价值,营造出更加良好和谐的班级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要强化家校合作的作用。家庭方面要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应用正向心理干预方法,与孩子构建良好和谐的互动和沟通关系。例如,家长可以为孩子进行感恩练习,对于生活中的快乐或烦恼要及时分享,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通过情感和温暖使孩子得到有效引导和熏陶,从而为学生焦虑或抑郁的有效预防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正向心理干预的相关内容,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呈现出更加显著的教育成效。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正向心理干预的重要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融入,形成教育合力作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为其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3,43(35): 56- 58.
[2] 李丽君 . 正向心理干预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24,32(08): 1217- 1221.
本文系重庆市高中优秀社团“丹乡心语”心理社团建设成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