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探讨
周继芳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第三中学 431400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以逐字逐句翻译为主,忽视了文本文化内涵的挖掘,且教学多局限于单篇文本,缺乏内容关联与主题深化。在教育改革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当下,探索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提质增效路径,成为突破教学瓶颈、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关键。
一、破逐字翻译模式,构建文言解码与文化共情双轨课堂
该模式的价值在于打破传统翻译教学的机械性,让教学同时兼具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培育。通过双轨并行,既能帮助学生夯实文言基础,又能引导其领悟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与文化精神,提升学习兴趣与深度,契合语文核心素养对语言建构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要求。基于此,教师应转变教学重心,在讲解文言字词、句式时同步挖掘文本文化元素,在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的作用下,搭建文言知识与文化理解的桥梁。
例如,在教授《师说》时,教师可先聚焦“ 传道受业解惑”“耻学于师”等核心语句,在讲解“所以”“其”等虚词用法、判断句句式时,同时抛出“韩愈为何将‘传道’置于‘受业’之前”的问题。之后引入中唐士大夫“耻师”的社会背景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联文本与时代,理解作者倡导师道的现实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圣人无常师”的论述,设计“古今从师观念对比”的微话题,让学生在文言知识学习中自然代入文化思考,避免单纯拆解字词。
二、弃单一文本局限,设计群文关联与主题探究整合路径
群文整合有利于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深化对文言规律的把握,而主题探究则能引导其深入思考文化内涵,避免学习停留在孤立文本层面,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与思维深度。基于此及教师应依据教材单元主题或文化内核,筛选关联度高的文言文本,组建群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从字词用法、篇章结构、思维内涵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在整合学习中发现规律、深化理解。
以《师说》“尊师重道”主题为核心,教师可以筛选《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等文本组成群文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师说》中“师”的职责、从师标准,再对比另外两篇文本中“师”的内涵差异,如《论语》侧重“择善而从”,《学记》强调师生互动。随后设计“古代‘师道’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跨文本分析中巩固文言字词用法,同时构建对传统师道文化的系统认知。
三、改结果导向评价,优化过程跟踪与素养分层多元体系
通过优化过程跟踪与素养分层多元体系,有利于全面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素养发展,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依据,切实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基于此,教师应建立涵盖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探究成果等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档案,定期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肯定进步、指出不足,让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与教学改进。
针对《师说》教学,教师需打破“唯测试论分数”的评价惯性,构建覆盖学习全流程、适配不同学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首先,建立动态过程跟踪档案,将评价贯穿教学始终:课堂上,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参与“师道内涵辩论”的表现,如是否能结合“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精准区分“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评估其文本理解与逻辑表达能力;课后作业中设计分层任务并对应分层评价标准,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检查核心语句的翻译准确性,关注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对中等水平学生,要求其撰写200 字左右的“《师说》中韩愈的批判精神”短评,评价重点放在能否结合文本具体语句分析作者对“耻学于师”现象的批判;对优等生,则布置“从《师说》看传统师道与当代教育的衔接”探究作业,评估其是否能将文本文化内涵与现实问题结合,考察其文化迁移与深度思考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提质增效需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从课堂模式、教学路径、评价体系三方面协同发力。通过构建“文言 + 文化”双轨课堂,能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感受文化魅力;借助群文关联与主题探究,可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深化文本理解;优化多元评价体系,则能全面追踪学生成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持续创新,让文言文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祁何金 . 借文言促进学生成长以文化丰富学生精神——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4,(30):4-6.
[2]徐天祥. 核心素养下高中文言文优化教学探究[J].语文世界,2024,(2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