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实践路径探索
刘永锋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校 404505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建模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数学建模列为重要内容,强调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现状
当前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有效提升。许多教师仍侧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解题技巧的训练,对数学建模的教学目标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和实际应用的机会。建模问题过于理想化或脱离学生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学生普遍缺乏将现实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模型构建、求解与检验等环节存在明显困难。评价方式仍以笔试为主,忽视了对建模过程与创新思维的评价。教学资源与课时安排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数学建模活动的深入开展。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建模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呈现社会热点、自然现象或科技应用中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建模的实际价值与应用意义。在《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单元教学中设计手机套餐选择问题作为真实情境。提出某运营商推出两种收费方案:方案 A 月租费固定,包含一定通话时长,超出部分按分钟计费;方案B 无月租费,全部通话按较高单价计费。教师引导学生收集自身家庭的通话时长数据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月话费支出关于通话时长的分段函数模型。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下函数图像的交点及变化趋势,分析不同通话时长用户的最优选择策略。这一过程将抽象的分段函数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决策问题,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强化模型构建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模型构建是数学建模的核心环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识别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逐步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在《指数函数》教学内容中,以传染病传播问题为载体开展建模教学。以流感传播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病毒传播的关键要素:初始感染人数、传播速率、隔离措施等因素。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需要忽略年龄差异、地域分布等次要因素,抽象出感染者人数与时间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差分方程模型 N(t+1)=R×N(t) ,进而引出指数函数模型N(t)=N0×e∧(kt)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模型假设的合理性,讨论模型参数 R(传播系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将复杂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注重模型求解与分析,发展数学运算能力
模型求解是数学建模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运算与求解能力。针对建立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与方法进行求解,包括代数运算、函数分析、几何求解、概率统计等。在《二次函数》单元中设计利润最大化问题。某商品进价固定,售价与销量呈线性关系,引导学生建立利润关于售价的二次函数模型。学生需要完成求导运算找出极值点,验证是否为最大值点,并计算最大利润值。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定义域限制对结果的影响,讨论当售价超出合理范围时模型的调整方案。通过代数运算与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二次函数最值求解方法,更培养了根据实际约束条件优化数学模型的能力。
(四)推动模型验证与优化,提升批判性思维
模型验证与优化是数学建模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反思能力。引导学生将模型求解结果回归到原始问题情境中,检验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与问题要求。在《统计案例》教学中设计人口预测模型验证项目。学生首先建立基于历史数据的人口指数增长模型,然后收集最新人口统计数据验证模型预测效果。当发现实际数据与预测值存在显著偏差时,引导学生分析模型缺陷:未考虑资源限制、政策调控等因素。教师指导学生引入环境承载量参数,将指数模型优化为逻辑斯蒂克模型,重新拟合数据并比较改进效果。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深刻理解模型假设的重要性,培养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模型的批判性思维。
(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建模素养发展
改变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注重对建模过程的全面考察,包括问题提出、模型假设、求解方法、结果解释等各个环节。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创新性与合作能力。在《概率》单元设计交通事故预测项目。学生分组建立不同路段的交通事故概率模型,评价时不仅考察模型准确性,更关注问题分析深度、假设合理性、解决方案创新性等维度。采用小组展示形式,各组互评模型优缺点;教师评价关注数学工具运用的恰当性;学生自评反思学习收获。最后建立包含数学表达、逻辑推理、创新应用、合作交流等多维度的评分量表,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促进建模素养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素养需要系统推进。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强化模型构建、注重求解分析、推动验证优化、建立多元评价等路径,形成完整的培养框架。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实践反馈持续调整。未来还需加强跨学科融合与信息技术应用,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金平 . 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实践研究 [J]. 数学之友 ,2024,(15):37-39.
[2] 冯振兴.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20):5-7.
[3] 张国银 . 探索数学建模教学策略提升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J]. 求 知导刊 ,2024,(18):17-19.